書畫辨偽的基本原則
●面對一件書畫作品,如何辨別真偽?只有鑒定者將作品與自己所掌握的“標準器”和“參照系”進行充分比對,分析之后,才能做出判斷。
書畫辨偽的基本原則是“對照比較”,即俗話所說“有比較才能鑒別”。比照的主要根據是已被確認的“標準器”和“參照系”。面對一件書畫作品,如何辨別真偽?只有鑒定者將作品與自己所掌握的“標準器”和“參照系”進行充分比對,分析之后,才能做出判斷。所謂“標準器”,就是最能代表書畫家個體的筆墨特性圖式。它是書畫家作品個人風格的高度概括、綜合、提煉、升華,是既抽象又形象,既固定又鮮活的一種圖像模式。而參照系則包括材料、內容、題跋、印鑒、裝裱等其它依據和歷代典型贗品圖示,它更多反映的是作者所處時代的特征和一些書畫家作品作偽情況。個人風格和時代特征有機結合才能得出正確結論。鑒定者頭腦中標準器和參照系的形成、建立,需要長期實踐、學習、積累。如果頭腦中既無標準器又無參照系,卻要成為鑒定者,后果可想而知。筆者以為,書畫辨偽第一應該強調“知真識偽”,“知真”就是建立真品標準器,辨偽的首要條件是熟悉真跡。第二應該強調“知假識偽”,“知假”就是明確偽品參照系,熟悉真跡同時必須了解贗品情況。兩相對照,反復體驗,才能逐漸成為行家里手。
辨偽依據一:知真識偽
●時代特征與個人風格是最真實、最可靠的,是書畫辨偽的最重要依據。
●歷史背景和印記決定了同時代藝術品創作的總體框架,也反映了當時大部分人的審美取向,是明顯不同于其他時代的特種標識。
●紙、絹等書畫重要載體中同樣儲存著大量時代氣息,也是斷代依據之一。
●書畫裝裱形制也有明顯時代特征,元代多冊頁和手卷,中堂、對聯、折扇起源明中期。其他如印章、題跋等等也都可以幫助斷代。
●個人風格則突出表現在作品的筆性和墨法上
書畫中的真跡精品,筆墨線條一定自然流暢且富于變化,章法結構一定出奇合理且意境深遠,內容要飽滿,題款要鮮明,印章要清晰。時代特征與個人風格是最真實、最可靠的,是書畫辨偽的最重要依據。
由于不同時代經濟發展、文化狀況、政治制度、風俗習慣、生活水平、重大歷史事件等的諸多差異,因而形成了不同時代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歷史印記。這種歷史背景和印記決定了同時代藝術品創作的總體框架,也反映了當時大部分人的審美取向,是明顯不同于其他時代的特種標識。歷史上的“歌舞升平”與“金戈鐵馬”;“抗日戰爭”與“文化大革命”,時代特征是截然不同的。
紙、絹等書畫重要載體中同樣儲存著大量時代氣息,也是斷代依據之一。中國古代,絲織物在書畫上的運用要比紙早,目前能見到最早的書畫作品就是漢代帛畫。據有關記載,唐以前有生絹的使用,唐時開始用熟絹,是用熱水將絹制成半熟,加粉捶打而成。后代的熟絹,則像造紙一樣,用加膠加礬的辦法制成。宋代的絹本特點是橫豎均為單絲,橫絲比豎絲略寬,元代絹絲更細更稀,明代橫豎粗細均勻,經緯較密實,到了清代,橫豎都變為雙絲。絹幅尺寸大小也有隨朝代不同的演變過程。綾的出現較絹晚,宋代已有,明代至清初是綾本使用的高峰期,雍正朝以后則很少見了。中國是紙的故鄉,唐以前為麻紙,唐時出現樹皮紙,韓滉《五牛圖》用的就是這種皮紙。北宋開始有竹紙。宋元用麻絲紙為多,宣紙少見。“宣德箋”紙的出現不早于宣德皇帝,云箋和金箋明中期以后開始盛行。蠟箋則盛行于乾隆中期至道光年間。近現代紙也是一樣,建國初、文革中和當前所制出的紙也是有區別的。
書畫裝裱形制也有明顯時代特征,元代多冊頁和手卷,中堂、對聯、折扇起源明中期。其他如印章、題跋等等也都可以幫助斷代。印章在書畫上的使用有清晰的脈絡。宋以前,在書畫作品上題款,鈐印都很少,宋代開始用印時是水印印泥,至今觀察多已暗淡不清。后來出現蜜印,但仍不持久亮麗。油印是在明代出現的,一直沿用至今。其中一些品牌印泥還有自己的特點,可幫助鑒別。書畫作品中的上款最早出現在元代,但信帖則要早許多。元、明、清各年代上款的書寫形式和稱呼也不相同,而題跋的大量出現是在元明以后,題跋的內容和題跋者的身份對辨別書畫真偽可能會起到重要作用。所謂“流傳有序”往往就是從題跋、收藏印鑒和某些著錄(如《石渠寶笈》、《江村消夏記》等等)而得來的。
而個人風格則突出表現在作品的筆性和墨法上。清人吳熙載在《書概》中說得很深刻:“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又說:“書可觀識,筆法字體,彼此取舍各殊,觀之,高下存焉矣。”書畫家由于出身、經歷、學識、修養不同,在書畫技藝方面師從和所下功夫不同;也由于執筆、運筆方法不同,即使同一題材作品所表現出的情趣、意境都會有很大差異。就用筆來說,中鋒、側鋒、藏鋒、露鋒、逆鋒、順鋒等等;筆勢上方圓、疾緩、剛柔、健媚等等,每人各擅其長。對于墨彩,深淺、濃淡、干濕、枯潤也各有所好。甚至有些書畫家專用某種墨色,如李可染畫山水就喜用乾隆御制墨,以追求黑中透紫、紫中閃亮的特殊效果。書畫家的個人風格具有特定性和唯一性,獨特的個性是通過獨特的筆墨、章法表現出來的,別人無論如何臨仿,要完全一致很難,子女高徒概莫能外。有許多書畫偽品只能形似而不能神似,就是個人風格難以復制的例證。當然,要完全掌握一位書畫家的個人風格也確非易事,因為個人風格是由諸多因素促成的,而且有一定的形成發展過程,是動態的和豐富的。每位書畫家的早年、中年、晚年筆性、墨法、作品意境、思想感情都會有所變化,就連署款也會前后不同。齊白石的山水創作主要在早期,傳世數量很少,其工筆草蟲只作于40—60歲之間,晚年絕大部分是大寫意花鳥。這些復雜的情況告訴我們,掌握書畫家個人風格,必須了解全過程。關鍵在于對書畫家個人風格的熟知程度,就如我們的親人和交往的一些朋友,由容貌身材至脾氣秉性、到特殊喜好、到思想情感,了解得越深刻,把握就越大,直至有些人能聞其聲而知之,見其影而知之。
辨偽依據二:知假識偽
● 書畫作偽的傳統方法概括起來,主要有摹、臨、仿、改、造、代六種。
● 書畫作偽也有“與時俱進”的問題。
● 當代書畫作偽可謂“出于藍而勝于藍”。無論手法、規模、影響都史無前例。但作偽水平最高的則集中于近現代名家。新的地域特征也越來越明顯。
為了少走彎路,吸收前人經驗,充分了解歷代主要作偽方法必不可少,有利于辨偽中對號入座,朔本求源,知其所以然。
書畫作偽的傳統方法概括起來,主要有摹、臨、仿、改、造、代六種。通俗簡略的講:摹就是用透明紙、絹蒙在原作上勾寫填畫;臨就是面對原作邊看邊寫邊畫;仿是并無原本,只憑仿者學某家的功夫靠想象寫畫某家之作;造是不講時代特征,也不管個人風格,憑空偽造隨意署款;改是采用增、減、裁、刮、拆、配等手法將無款或小名家作品改成風格相近的大家之作;代則是經書畫家本人同意,由其親朋、學生所作的大名家替代品,經常有人把此類作品視同真跡。此外在裝裱過程中也有兩種作偽方法,即“揭二層”和“轉山頭”。“揭二層”是利用裝裱之機,把書畫真跡的字心、畫心的表層與“命紙”揭離,利用墨色滲透而成的影像制成另一件作品欺世。但由于條件所限,并不多見。轉山頭的方法只限于山水畫,即沿山峰走勢線裁剪,將畫和原款分離,用相同底紙添款重新裝裱成大名家作品。這種方法只能是紙本,絹本很難,且需要較高裝裱技術,所以也不多見。
像其他技術一樣,書畫作偽也有“與時俱進”的問題。近年隨著藝術品市場的蓬勃發展和現代技術的引入,除上述傳統作偽方法外,又出現了許多新的作偽手段。據筆者親見,已有如下多種,不可不察:1.水印填墨(在木板水印、珂羅版印刷品上填墨,填得好幾可亂真);2.底稿填款(在同時代不知名或小名家的書畫底稿、課稿上添加大名家款印);3.照片合成(利用電腦合成把偽作和名家拼制在一張照片上,以使人信以為真);4.電腦刻章(所制的名家印章與真印如出一爐,使核對印章遭遇難題);5.畫冊復制(用放大尺等工具復制早年出版物上的作品,由于比例合適,迷惑性較大);6贗品出版(或買或盜用書號,將偽品印刷出版,為偽品戴上著錄光環);7.名家題跋(利用當代著名鑒定家的真跋或偽跋,為偽品騙取信任);8.專業畫家聯合作偽(往往是過世名家親屬、學生互相分工合作,以巨幅作品為多)。9書畫作品材質做舊造假,如紙、絹,墨色、印泥、裝裱等等。如此不一而足。新手段與傳統方法結合,無疑為辨偽增加了難度。
除了作偽的方法、手段之外,人們還總結了作偽的地域性特點,對我們同樣具有參考意義。從歷史上作偽最盛的明代開始,由遠及近,依次是松江造(明末至康熙年間,上海地區以偽造董其昌和明以前書畫家為主)、蘇州片(明末清初,主要偽造唐、宋、元大家和明文征明、仇英一路青綠山水)、河南貨(明末清初,開封地區專造唐宋元名家書法)、揚州片(康熙至道光年間,長沙地區冒充明末清初節烈名人,如楊繼盛、史可法等人作品)、廣東造(清末至民國,多偽造歷史上大名家,如吳道子、周昉、宋徽宗等人,以絹本重設色為主),后門造(晚清民國間,北京皇城后宮門一帶,專門偽造“臣”字款書畫,并仿制清宮印鑒和題跋),這些分類為古代書畫辨偽提供了參照,同時也為我們總結當代書畫作偽的地域特點提供了啟示。
當代書畫作偽可謂“出于藍而勝于藍”。無論手法、規模、影響都史無前例。但作偽水平最高的則集中于近現代名家。新的地域特征也越來越明顯。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地區:1、京津地區(主要作偽對象為齊白石、李可染、黃胄、郭沫若、趙樸初、啟功、歐陽中石、劉炳森、劉奎齡、范曾等京津名家)。2、江浙地區(主要是黃賓虹、傅抱石、陸儼少、錢松巖、宋文治、沙孟海、林散之、沈尹默等人的仿品)。3、上海地區(主要集中在任伯年、趙之謙、虛谷、謝稚柳、程十發、劉旦宅等海派書畫家作品上)。4、廣東地區(以嶺南派書畫家高劍父、高其峰、陳樹人、何香凝、關山月、黎雄才、趙少昂等人作品為主)。5、陜西地區(主要是于佑任、石魯、趙望云、何海霞、劉文西等人作品)。6、港臺及***(集中于海內外有重大影響的、有***經歷且目前市場價位很高的大家作品上,如徐悲鴻、張大千、溥儒、傅抱石等等)。以上可見,現代書畫作偽也有某種傳承路徑可循,只是手段更高明,分工更細微,許多地方已出現產、供、銷“一條龍”,因而對書畫收藏危害性也更大。在當前科技鑒定尚在探索研究,以“目鑒”為主導的中國書畫辨偽實踐活動中,經驗的積累尤為重要!驹瓨祟}:書畫辨偽漫談之一:中國書畫收藏辨偽的原則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