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中國畫傳統的理解
2013/9/13 11:11:0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對于中國畫代代相傳的傳統,在學術論壇上,各有說法,而且也都有各自的道理。我是一個半路出家的中國畫實踐者,不會對他們各持的觀點作出評價,而只是想以自己學習中國畫的體會,談談對“傳統”的理解。
于宏觀來看,我以為中國文化的傳承是中國畫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傳統。中國畫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的一條支流,如果把中國畫的源頭納入華夏文明和中華文化區追根尋源的話,那么中國畫傳統這條道就一定會變得更為寬廣。從這點出發,畫畫人去讀詩三百,古風樂府,老子,莊子及諸子百家;去品唐詩、宋詞、元曲、西廂記、牡丹亭等等,就會變得非常有意義。詩經、樂府中有情韻意味可尋,老、莊諸子中有汪洋肆虐的想象和明睿的哲理可覓。又聽古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想想詩詞中有意境,詩詞中也有韻味,可見詩詞和中國畫之間的不解之緣。而元曲又讓我們在通俗俚語中品味藏匿的文化。至于元雜劇、明清小說、筆記小品等等,這些看似與畫畫無關的文化,仔細想想,那雜劇、小說、小品中,關于人物的刻畫,景物的描寫等等都和畫畫有那么幾絲關聯,至少這些修養的積累,于畫畫,創作,構思等會有幫助。此外,也同樣屬于中國文化的彩陶、青銅器、壁畫、墓飾、畫像磚等,包括民間的皮影、織染、玩具,也都應歸為中國畫傳統之源,并讓我們去追溯。它們當中有形式、造型、意味和精神,我們還可以擴展得到更多審美的元素,或有雄渾、典雅、高古,或有洗煉,綺麗,疏野等等審美讓我們覓取。如入其中,就好像進了寶山,切勿空手而返。還有散落在石鼓、鐘鼎,銘文,竹簡,摩崖石刻等等,乃至碑文中的珠寶,這“金石意味”,“中鋒用筆”,“簡約灑脫”“渾厚疏朗”等審美取向,雖然這些都是書法寶庫里的,然“書畫同源”,當然也可以作為中國畫的傳統去繼承。
如若微觀審視中國畫之傳統,我想,或許“筆”、“墨”兩字可將以概括。這“筆”、“墨”在宏大的中國文化中,則是一種具體表現,故視作微觀。具體地說,筆是線條,是毛筆接觸宣紙后的拉劃、皴擦、點厾等所留下的痕跡,是一種可以看得見的或長或短的具體表現;墨是色塊,是墨蘸水渲染后所獲取的枯、濕、濃、淡,以及透顯,滲化等變化效果。然將具體的點劃、滲化等微觀表現加以梳理,這“筆”、“墨”還承載著人文、氣格、精神等文化內涵。我們在討論中國畫傳統筆墨時,是千萬不能忽視的。“筆”為頤養而成之天性,故我們稱作筆性,人的性情不同而呈線條筆意各異,傳統文化底蘊的差落而致線條筆趣高下。筆有起落,提按的變化,筆亦有抑、揚、頓、挫之節奏,就好像人的呼吸一般,它是有生命的。線條是用筆來體現的,而線條背后,則是天性和文化的創造,因此,我們認識筆不能僅停留在點、劃的歷練上。“墨”是黑、白的變化,墨亦蘊含山川大地之曠達。墨之透顯,似風起云動之開合;墨之滲化,若涓涓細流之潺動。墨分五色好像是大地萬物之繽紛,故有墨彩之說;墨的枯、濕、濃、淡可以想象成四季轉換,乃成“潤含春雨,干裂秋風”之句。墨、水相合成濃淡滲化而生韻,如若山川大地勁健、清奇、疏野、豪放之氣息與格調。墨韻是由氣、格考量的。山川天地是墨的“造化”,“神韻”是畫家的“中得心源”。
筆墨當隨時代,這是古人說的,而如今西風東漸,西方的審美理念也會對傳統的中國繪畫產生一定影響。我最先是畫西畫的,再學習中國畫,認識中國畫傳統的過程中,有些西方的東西也不免悄悄潛入。比方說“構成”,實際上這是構圖的大框架,在中國畫中,這叫做“章法”。無論山水、花鳥,就章法而言,在傳統書畫看來都有些陳式化,也比較概念。而當構成概念融入中國畫的傳統,那么中國畫的“圖像”會產生變化,也會創造出一些新意。還有形式感的處理,畫面黑、白、灰整體的安排,色彩的捕捉與運用等等,在西方繪畫中,也都有我們可吸收的營養。將西方構成、形式、色彩等審美理解融入,其實也并不是簡單的,囫圇吞棗的,也不能光停留在表面。它需要“煮”透、“化”開,這樣,我們才能得到更完善的滋養和補充。
我理解的中國畫傳統就是將中國的文化與筆墨貫穿起來,那么你的筆墨就有意味、趣韻、氣格、精神,或許這也是傳統的精髓,如果還有西方文化,審美理念,形式處理的融入,那么,中國畫傳統的外延也會逐漸拓展,不過,那需要我們提升“熔爐”的溫度,繼而化開一切外來的東西。這個所謂的自身“溫度”也就是“文化”和“修養”。作者:黃阿忠【原標題:我對中國畫傳統的理解】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上海商報 2013年06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