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
源于古典小說《聊齋志異》中《胭脂》。東昌府卞姓中醫,有女胭脂。胭脂送對門王氏,見少年鄂秋隼而鐘情。王氏勸胭脂與鄂生相會,胭脂不肯。王氏與宿介私通將胭脂思念鄂生之事相告,宿介夜晚冒充鄂生,欲與胭脂私通被拒絕,宿介強脫胭脂一繡履而去,在王氏家將繡鞋遺失。潑皮毛大覬覦王氏已久,是夜至王氏家拾得繡鞋,又聽得宿介對王氏講述經過,即往卞家,誤入老漢屋內,將老漢殺死。卞氏發現繡鞋,追問女兒,即斷定是鄂秋隼所為,鄂被縣官判為死刑。濟南知府對案情懷疑,經審王氏,將宿介捉拿歸案,定為死罪,宿介投狀于學使施愚山,施公再審王氏,將毛大等人傳至城隍廟,告誡毛大等:城隍爺將在兇手背上寫字,毛大懼,其背靠墻沾有白灰并染有煤煙。施公識出真兇,判毛大為死刑,革去宿介功名。胭脂與鄂秋隼由縣官做媒,結為夫妻。此劇改編時突出了胭脂的性格,豐富了原作情節。編劇為岳軍、張俠生,1953年由鄭州市曲劇團在河南省首屆戲曲會演中首演,獲劇本二等獎,主演萬寶珠獲演員三等獎。同年八月《河南日報》發表《關于“胭脂”的改編》的文章。河南省內外許多劇團移植演出,效果頗佳,劇本由河南出版社出版。
《祭塔》
許士林得中狀元,歸郡祭祖,向姑母索母,其姑母實言相告,許至雷峰塔祭母。界地神允白素貞與子相見,素貞向子訴明身世,許狀元修本,請命赦母。此劇為青衣應工。屬《白蛇傳》之一折。是曲劇著名男旦李金波的拿手戲。李金波飾白素貞一角,以端正清雅、委婉流暢的唱腔,穩健大方,善用水袖的表演。本世紀四十年代在豫西豫南享有盛名。
《祭江》
又名《孫夫人祭江》。孫夫人尚香,回吳后未能返蜀,聞劉備死于白帝城,乃入宮辭別其母吳太后,赴江邊望西哭祭,然后投江而死。此劇以唱為主,是曲劇著名男旦李金波的代表劇目。李金波飾孫夫人一角,他的唱腔端正清雅,委婉流暢,善用鼻音,注重閃板,真假嗓音運用自如。在表演上,他銳意創新,大膽吸收運用了京劇的甩、抖、彈等水袖表演技巧,為曲劇舞臺上的表演增添了色彩。1956年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中,李金波主演的《祭江》進行了展覽演出,獲榮譽獎。大會刊登載了《堅強的曲劇園丁——李金波》。
《瞎子觀燈》
正月十五鬧花燈,外甥約盲舅進城觀燈,舅滿口答應,并叫外甥把弦子背上唱燈會。二人來到燈會上,外甥拉弦舅唱。外甥按舅盲前所見情景報燈名,舅一一順口答唱,繪影繪形地描述各種花燈。此劇為丑角唱工戲,是白永玲的拿手戲。戲框是“秦腔”的,內容是自編的。白永玲飾瞎子,盲人動作,形象逼真。大段唱詞,多為自編,水詞巧唱,妙趣橫生。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經常演出,建國后已不常演!驹瓨祟}:曲劇代表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