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子爭父》
書生岳山,進京趕考,不慎打丟失銀兩,被無錢治病的周老貴拾得,守途待將銀歸還,岳山甚是感激,拜認其為干父,老貴被不孝子積德和兒媳趕出門庭。老貴抱病乞討,行至深山間,欲墜崖自盡,被李興夫妻相救,收為養父,細心照料。三月后,岳山得中狀元,去接干父。積德夫妻見利可圖,編造假言,亦前往接父。來到李家,遭李貴和李興的痛罵與斥責。二子相爭,到縣衙見官,知縣正斷案時岳山趕到,知縣詢其“三子爭父”因由,判積德夫婦不孝之罪,打入監牢。贊揚了李興夫婦和岳山、老貴的高尚品德。編劇:王明山。導演:何天順。唱腔設計:高巖、王振威。1981年由密縣劉寨業余劇團首演。主要演員:秦占彪、鄭富群、王愛智、張國長。同年五月,參加河南省首屆業余戲曲調演,獲劇本一等獎,演出二等獎。河南電臺全劇錄音,全國三十多個劇團移植演出。
《山鷹》
現代曲劇。醫科大學畢業生高黎,為響應祖國號召,深入山區,安家落戶,為農民行醫治病,被以閃大媽為代表的農民視為知己。其兄高山恩認為農村艱苦,毫無前途,力勸妹妹回城。二人志向發生抵牾。在搶救一名垂危病人中,高山恩親見高黎醫術高明,使病人起死回生。加之其父高志豪的到來,道出實情:原來眼前的閃大媽就是當年抗日戰爭中舍子救下高山恩性命的人。該劇1973年參加河南省第二屆現代戲會演,獲劇本一等獎。被全國廿多個省市、數百家劇團移植上演。該劇編劇孟華,導演耿庚辰。音樂設計潘永長。主要演員張新芳、高桂枝。
《小打漁》
又名《漁舟記》。公子陳春生,困遭強人搶劫,走投無路,投河自盡。漁家女周玉姐在河上打漁,將陳公子網上漁舟,周母以姜湯將其救活。問及家世,方知是書香子弟。玉姐愛之,其母解意,將玉姐許配春生。此劇是白永玲的代表劇目。白永玲綽號“白牛娃”。在此劇中飾玉姐母,以風趣的生活表演,詼諧的鄉土語言,贏得觀眾陣陣掌聲。此劇在本世紀四十年代頗受歡迎,建國后很少演出。
《小放牛》
一牧童山法放牛,杏花村一村姑問路,牧童要村姑唱山歌方給指點。于是,二人一問一答,一唱一和,歡笑而別。此劇是白永玲的拿手戲。學秦腔《牧童放牛》。白永玲飾牧童,以唱為主,載歌載舞。當村姑提出沒人幫腔時,他答應為其幫腔。將水袖卷在二根木棍上,舉著走矮子步,以舞幫唱,這也是他的獨創。
《風雪配》
曲劇傳統劇目。源于《醒世恒言》。丑公子顏俊看中了湖對岸高贊員外之女高秋芳,怕對方不同意,不敢親自過湖相親,求其表弟錢青代去。高贊一家見到錢青,欣喜許親。娶親時,顏俊再次懇請錢青冒名頂替去迎娶。錢青只好代往。不料,船到高家,天氣突變,風雪交加,無法回家,高贊夫婦便留錢青與秋芳拜堂入洞房。三日后,過湖還家,顏俊見錢恕不可止,拉錢到公堂面官。縣官問明情況,決然將高秋芳判于錢青,并判顏俊拿出一半家財給錢,顏俊落了個人財兩空。此劇為花旦與文小生的重頭戲,是王秀玲、張香蘭的拿手戲。此劇唱做并重,人物性格突出,唱腔優美動聽。突出了河南曲劇的藝術特點。1956年由鄭州市曲劇團改編成曲劇在鄭州首次公演。岳軍執筆。許寄秋、張錄參與改編。主演王秀玲、張香蘭。導演耿庚辰。音樂設計本團唱腔音樂組,舞美設計趙良銘。劇本于1959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首版。劇中不少唱段被灌制了唱片。
《紅樓夢》
故事來源于古典小說《紅樓夢》。林黛玉寄居賈府,與表兄寶玉兩小無猜,志同道合。逐漸產生了愛情,二人冀望能在賈母的憐愛下結為伉儷。但賈母王夫人及王熙鳳為了維護封建家庭的利益,不同意寶黛這一婚事,欲讓賈寶玉之姨表姐薛寶釵與寶玉結為連理。他們設下“偷梁換柱”之計,使寶玉與寶釵成了婚。黛玉得知消息,焚稿斷情,一命歸西。寶玉揭下蓋頭,卻見是寶釵,活活氣傻,寶玉跪倒黛玉靈前,痛哭表白,離家出走。脫離了大觀園。此劇1955年由鄭州市曲劇團首演。改編:許寄秋、岳軍(執筆)、徐玉諾等。主演王秀玲、張香蘭。導演:耿庚辰,音樂設計:曲劇團唱腔音樂組,舞美設計:趙良銘。豫劇不少劇團也移植了此劇。被譽為鄭州市曲劇團的“看家戲”。1956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單行本。
《花庭會》
又名《對花庭》。河南曲劇傳統劇目。高文舉(高彥明)中狀元之后,奸相溫通強逼高入贅相府,并偷改其家信為休書寄回。高文舉的原妻張美英歷盡艱辛進京尋夫,淪為溫府奴婢,慘遭折磨,被貶入花園擔水澆花。中秋夜,高文舉賞月,夜宿花庭,夫妻相會。此劇為旦角重頭戲。王秀玲擅演該劇。1956年經張景恒執筆整理,刪除繁瑣冗長的唱句,清除庸俗低級的語言,加強劇本的文學性。此劇以唱功為主,近四百句唱詞,除少數插白外幾乎一唱到底。隨劇情發展,曲牌變化靈活,唱腔優美動聽,聲情并茂,充分發揮了河南曲劇的特點。此劇1956年獲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劇本、導演、演出二等獎,旦角王秀玲獲演員一等獎。小生朱書林獲演員二等獎。此劇由鄭州市曲劇團于1956年首演。主演王秀玲,導演李金波,音樂設計馬力前、任清芝。舞美設計趙良銘。劇本于1957年4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卷席筒》
又名《白玉簪》、《曹寶山中狀元》、《斬張倉》。河南曲劇傳統劇目。原系連合本,連演十數場。曹寶山進京赴試,繼母趙氏不賢,設計將曹寶山之父毒死,誣為寶山之妻張氏所害,縣官受賄,草菅人命,將曹張氏判為死刑。趙氏之親生子張倉見事不公,大義勇為。替嫂投案坐監。行刑之日,曹張氏身背蘆席前赴刑事場收尸,不料,寶山得中狀元,奉旨巡狩河南,將此案問清審明,救了張倉。從此,一家骨肉團聚。此劇丑角應工,是海連池代表劇目。劇本在原來南陽、登封整理的劇本基礎上又進行了新的加工提高,刪去了一些不健康的情節、語言和唱段,突出了張倉的稚氣,憨厚和善良的性格,充分發揮了曲劇唱腔的特點。例如“公堂”一場中的一段唱詞“我的大老爺……我把這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曲曲彎彎、星星點點、一點不留一齊往外端……”,是長達一百多句的“大垛子”,已是家喻戶曉、人人傳唱的優秀唱段。1979年,西安電影制片廠將其拍成彩色戲曲片,在全國及東南亞地區發行。此劇為鄭州市曲劇團保留節目。劇本集體整理(執筆張錄),1979年在鄭首次演出。主演海連池,導演張錄、張秀巖、潘永長等,音樂設計潘永長等,舞美設計張寅彤。《卷席筒》已灌制成盒式錄音磁帶和唱片,全國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