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箏派的風格特點
2013/4/27 11:55:5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由于不同地域自然,人文環境及語言差異,尤其是受到與之共生的民歌,戲曲,說唱藝術及其他器樂藝術的不同影響,加之眾多民間藝術家傳承關系和個人作用的殊異,到了近代,在南北古箏的不同流派中,歷史地形成了河南,山東,潮州,客家,浙江等五大流派。這些流派不但具有各具特色的音樂特點和演奏風格,同時又分別覺有這不同的代表性曲目,他們共同展示了作為“華夏正聲”傳統音樂的風貌。
·河南箏派·的源流:
地處中原的河南,有著深厚的民間音樂傳統。自秦箏傳入河南后,與民間音樂融匯而成“中州古調”。古箏早期的演奏主要依附于河南大調的曲子等說唱音樂。這一形式在明清時盛行于河南一帶。它對近代河南箏的繁衍流傳起著重大作用。
河南古箏流派是河南大調曲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所謂“大調曲子”又名“河南鼓子曲”。它是由明、清兩代流行于中原地區的小曲和民歌演奏而成的一種曲牌體的曲藝形式。箏、三弦在其中作為重要伴奏樂器出現,有時候還加上揚琴和月琴等等。除了為聲樂伴奏外,還脫離說唱演變為一種合奏形式,稱“板頭曲”,都與河南曲子中的唱腔牌子曲和板頭曲有關。
·山東箏派·的源流:
傳統的山東派古箏主要流傳在魯西南的河澤地區和魯西的聊城地區,特別是河澤地區的鄆城、鄄城一帶,被人們譽為“箏琴之鄉”。與河南民間箏曲多由河南曲子板頭曲脫胎而來的衍生途徑相同,山東民間箏曲主要在山東琴曲、琴書唱腔曲牌及部分民間小調中生成,也從絲弦合奏中脫胎。山東琴書的主要伴奏樂器最初為揚琴。大約清末明初,藝人們將古箏加入到琴書的伴奏中。“山東琴書”為流行于鄆城、鄄城等地方民間器樂樂種。由箏、揚琴、琵琶、胡琴等樂器合奏。因為箏是這一樂種中的主要樂器,故山東琴曲也叫山東箏曲。
·客家箏派·的源流:
客家箏稱漢樂箏,主要流傳在廣東客家地區的大埔縣、贛南、閩西、閩南及東南亞華僑地區。公元十世紀前后(宋)中原地區人口南遷,他們將中原音樂文化及古箏藝術帶到廣東大埔,并與當地的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即保留“中州古樂”的余韻,又富有濃郁地區色彩的客家古箏音樂及流派。
客家音樂屬于廣東漢樂的一個分支。客家古箏曲則從廣東漢樂、絲弦合奏中脫胎而來,這種合奏獨特的演化經歷了長期的實踐、不斷展衍,并經歷代客家箏人的充實提煉而逐漸形成了獨奏曲。
·潮州箏派·的源流:
潮州音樂是廣東潮州語系地區流傳的民間器樂曲,主要流傳于潮州汕頭地區、閩南諸縣及海南南洋群島一帶。潮州音樂的古老歷史和豐富的音樂形式,歷來為不少民族音樂學者所重視,有些學者提出潮樂所用的“二四譜”實際就是從箏譜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箏”在潮州的特殊地位。
傳統潮州箏主要用于“細樂”(三弦、琵琶、箏)合奏。在合奏中演奏者們遵循著同樣一份原始譜,除了板數和骨干音一致外,在音樂弦法、演奏技法上往往強調充分發揮演奏者創造旋律的才能。這種創造能力的高低直接取決于演奏者的音樂素養和氣質的優勢,潮州箏的獨奏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浙江箏派·的源流:
浙江箏派源遠流長,據傳在東晉時期箏便已從關中和中原傳入建康(南宋)了。在唐代詩人白居易任杭州、蘇州刺史期間寫的詩作《聽崔七妓人箏》里,即有對十三弦箏演奏的描述:“花臉云鬟坐玉樓,十三弦里一時愁。憑君向道休彈去,白盡江州司馬頭”。在其后漫長的歲月里,浙江箏樂同江南其他形式的民間音樂交融在一起,逐漸形成自己的流派風格。就其曲目來看,它與江南絲竹和古譜《弦索備考》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如江南絲竹中的《云慶》、《四合如意》及《弦索備考》中的《月兒高》、《將軍令》、《海青拿天鵝》等曲名,浙江箏與之共有。從演奏手法的特點來看,它又與杭州本地流行的一種說唱“灘簧”有密切關系。箏是杭州灘簧的主要伴奏樂器之一,在對唱腔的加花變奏中,藝人們形成了右手大、中、食指快速配合的“四點”奏法(即勾、托、抹的快速組合)成為杭州箏曲演奏的一大特色。節選《袁莎古箏教程》(精學版)【原標題:五大箏派的風格特點】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古箏學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