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傳統文藝 >> 文藝知識 >> 瀏覽文章

河南越調的前世今生

2013/8/2 15:54:01 點擊數: 【字體:

    簡要描述

    越調是河南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它主要流行于河南省的南部、東部,以及湖北省的西北地區、陜西省的東南部分、安徽省西北的一部分、山西省的東南和河北省的南部的部分地區。越調因為它的主要演奏樂器是"象鼻四弦",所以舊時又稱"四股弦"。   

    越調除戲曲形式外還有曲藝和木偶兩支分支。在1942年時,河南發生大旱,期間許多越調藝人(如張桂蘭)等都曾轉入過地攤說唱,等災荒過后,再重新回到舞臺來演唱戲曲。木偶的越調分支在南陽一帶仍然十分盛行,其中有些民間職業木偶藝人至今仍十分活躍。

    歷史

    有關于越調的起源,流傳有多種,其說法不一。其中之一據說越調原本被稱為"月調",乃系中國古代戲曲的一般地方劇種所共同擁有的"平、背、側、月"的四種調門之一。根據現存的資料考察,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越調已經在南陽一帶地方廣泛地流行開來。尤其在南陽一帶,他的民歌小曲"四股弦"專門采用月調來進行演唱,之后漫漫地演變為專門的戲曲,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越調",究其根源,其實際上是由南陽梆子的一種變體演化而來。最早的時候的唱腔原先是曲牌格式體制的,后來由于受到梆子等戲種的影響,在演出的劇目上逐漸正規化,其具體形式隨著由"正裝戲"(也即袍帶戲)到"外裝戲"(大多為民間生活戲)的過程而發展變化。越調的表演開始由曲牌體向板腔體過渡,樂隊也由以嗩吶、竹笛為主過渡到以四弦樂器為主。   

    越調在清朝末年發展到了它的興盛時期,其在河南西南部地區出現了很多專業班社。其中較早的有同治四年(1865)前后的西峽三泰班、同治十三年(1874)前后的淅川六房科清平班、光緒三年(1877)前后的內鄉、淅川(楊營)永和班等。除了在河南本省的發展外,有的班社還向外傳播遠到外省市去演出,例如湖北鄖陽柳林陂羅公廟舞樓上,就保存有"光緒三年二月內、陽二邑(楊營)永和班月吊(越調)在此一樂也"的戲班題壁。根據當地的老藝人們的追述,據說在當時,僅汝州、寶豐、郟縣就有一百多個越調班社,在鄧縣也有幾十個科班。在辛亥革命時期,越調也有很大的發展,那時演出的劇本《火燒梅伯》、《趙公明歸天》、《三仙妹》等戲還采用嗩吶作為伴奏樂器。1917年,南陽大越調班子還曾經到過開封老羊市戲院演出。此后,著名的越調班社計有鄧縣老越調班、長葛縣長慶班、舞陽大越調班、許昌一道轍班、襄城石行班與七班、禹州馬車廠班、新鄭縣四街戲班等。在此期間,以舞陽班的老桂紅為首的一批女演員開始登上越調舞臺。進入抗日戰爭時期,河南地區的職業班社逐漸減少,越調的傳播也受到限制,到解放前夕,保留下來的專業班社已經寥寥無幾了。   

    新中國建國以后,于1959年舉行了河南省越調會演,匯集了全國上下十六個專業越調劇團,共有一千多名越調工作者會師許昌,是越調界空前的盛會。1962年統計越調傳統劇目有五百六十多個,分為"正裝戲"、"外裝戲"兩類。其中"正莊戲"是取材于歷史類演義小說,它的體裁唱少白多,詞句語意較深。劇中的人物以"外八角"(男性角色)為主。而"外莊戲"則大多取材于民間傳說、公案故事。并且劇中的人物角色多以"內八角"為主。過去經常表演的劇目有《踢獅子》、《秦瓊賣馬》、《金蹬救主》、《快活林》、《文王吃子》、《跑馬跳坑》等老十八本,以及《一捧雪》、《十王宮》、《烏江岸》、《兩狼山》、《乳石關》、《關公小出身》等小十八本。除此之外還有象《打鐵》、《賣豆腐》、《搓柱》、《三哭殿》、《摸樓》、《官三怕》、《民三怕》、《送燈》等小戲。在1966年以后大部分越調的劇團逐漸解散,于1976年之后才逐漸恢復。現今河南省有專業越調劇團十三個。【原標題:河南越調的前世今生】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鳳凰網河南頻道 2012年12月13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