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傳統文藝 >> 文藝賞析 >> 瀏覽文章

稀有劇種路在何方

2017/5/3 17:03:33 點擊數: 【字體:

    千百年來,看戲、聽戲、唱戲是中國人民的傳統,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娛樂生活方式。

    河南是戲曲大省,對于觀眾來說,首先想到的是豫劇、曲劇、越調等這三大劇種,鮮有人知道還有許多流布區域較窄,影響相對較小的稀有劇種,它們同樣承載著一個地方的文化記憶和文化基因,映射著當地的風土人情。

    4月25日,記者從省文化廳了解到,我省稀有劇種搶救工程取得了新進展,目前,納入政府保護的稀有劇種有31個,收集整理劇目劇本1890多部、曲譜1557部。在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的今天,人們是否依然喜愛這些古老的戲劇?它們的生存發展現狀如何?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采訪。

    劇種歷史悠久、各懷“絕活”

    今年3月底,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組織了河南稀有劇種公益展演月活動,道情、宛梆、蒲劇等18個劇種在鄭州集中亮相。如此大規模的稀有劇種集中展演在我省尚屬首次。

    提到這次展演,主辦方負責人、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說了無數次“深受感動”,他說,戲好不好,觀眾一檢驗就知道。就拿太康道情戲《黃金豆借糧》來說,我是含著淚看完的,有種久別重逢回老家的感覺。這場演出戲緣APP直播時在線觀眾達7萬多人,收獲了現場觀眾幾十次掌聲,說明只要戲好、演得好,老百姓就愛看,我們應該為這樣的好戲搭建更多平臺。

    翻閱河南劇種分布圖,可以發現幾乎每個地市都有各具特色的戲曲,其中,豫北、豫東、豫南部分地區是主要集中地。

    今年80歲高齡的戲曲音樂理論家范立方老人對于河南許多地方劇種都十分熟悉,他說,這些劇種可分為幾種:一是近百年來戲曲改良發展后受昆曲、京劇影響較大的當代劇種,比如豫劇;二是很少受現代文化影響、至今保留著粗獷、原生態表演方式的古老劇種,比如大弦戲、大平調,它們至今還存在于一些相對偏遠地區的鄉村;三是具有戲曲早期的表演形態,比如信陽的很多小戲,它們很少使用樂隊,演員敞開嗓子“干唱”。“別看它們現在影響范圍小,考究起來個個都來頭不小。”范立方說。

    正如范立方所言,這些稀有劇種均有著悠久的歷史,且各懷“絕活”。例如始于西漢的皮影戲、興盛于唐代的太康道情、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間的柳琴戲等。

    年輕觀眾少、資金缺乏、人才斷層成瓶頸

    戲曲是中國農耕社會時期的藝術形式,在明清時期,戲曲演出占據絕對重要位置,形成全國城鄉遍布戲臺、民眾生活無日不看戲的局面。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人們文化生活不斷豐富,藝術化、多元化的藝術品種日新月異,看戲、品戲淡出百姓生活。

   記者采訪了在校大學生、上班白領、公務員等多個群體的年輕人,他們認為,與電影、歌劇、芭蕾舞等相比,傳統戲曲的板式唱腔說“土得掉渣”,難以滿足他們的藝術審美需求。

    事實上,除了年輕觀眾流失、市場萎縮,許多稀有劇種劇團還面臨著資金不足、無戲可演和后繼無人的窘況。

    由于絕大多數稀有劇種國有劇團都是縣(區)級基層劇團,極個別是市級文化單位,這些劇團層級低,且多在基層演出,演出入不敷出。許多稀有劇種劇團負責人表示,由于缺乏資金,無法開展劇目生產和人才培養,造成人才流失,新生力量無法補充。更糟糕的是,由于老藝人相繼去世,年輕人不愿學藝,人才斷層現象嚴重,種種原因影響了劇種的傳承與創新。

    據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裴景嶺介紹,這幾年許多稀有劇種先后納入非遺名錄,院團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資金扶持,改變了生存狀況。以宛梆為例,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來,在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扶持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2010年,正是成立“南陽藝校內鄉宛梆班”,解決了后繼無人的局面。2014年,又爭取到國家十二五文化基礎設施建設126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建設宛梆展示館。

    內鄉縣宛梆藝術傳承保護中心當家花旦蔡桂梅說,我們這些古老的民間戲曲能夠再度登臺演出,對于我們來說就是“涅槃重生”。

    如何破解傳承發展難題

    “稀有劇種是河南戲曲的瑰寶,是一方百姓的精神家園。游子走遍天涯海角,聽到鄉音鄉情的戲曲就會找到回家的路。”李樹建說,我們要為這些戲曲搭建更多平臺,培養更多的觀眾,保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精神聯系的紐帶。他建議,政府健全戲曲藝術保護傳承工作體系、人才培養體系,完善戲曲藝術表演團體體制機制、戲曲工作者扎根基層潛心事業的保障激勵機制,培育有利于戲曲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環境。

    戲劇評論家劉景亮認為,戲曲只有傳播才會有傳承,但首先要保護好劇種,讓經典的代表性劇目“立”在舞臺上,“活”在人民生活中,才能得到真正傳播。“經典劇目最能代表一種戲的特色、絕活和魅力,經典劇目展示得好,才有藝術價值和生存之道。”

    事實上,近年來,政府、社會各方都為戲曲生存困境做了不少努力。2012年底,省文化廳啟動實施稀有劇種搶救工程。“這項工程實施以來,我們對稀有劇種進行了摸底,進行收集、整理、復排、攝制、記錄等,搶救、復活了一批瀕臨消亡的劇種。”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劉春曉說。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國家出臺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明確提到實施戲曲振興工程。對此,劉春曉表示,在國家鼓勵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優惠政策下,我們會繼續推進稀有劇種搶救工程,做好數字化保存和傳播,辦好傳統戲劇傳承人培訓班。

    劉春曉認為,要改變過去“等靠要”的舊式思維模式,建立符合藝術生產規律運行機制,增強藝術創造性與市場競爭力,出人、出戲、出作品,引導和培育戲曲市場。“此外,培育戲曲觀眾要從娃娃抓起,加強推進戲曲進校園工作,讓孩子從小看戲、懂戲、愛戲,同時,撬動社會力量,形成全社會重視戲曲、關心支持戲曲藝術發展的生動局面,相信古老的戲曲終會走出困境。”劉春曉說。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日報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稀有劇種到底有啥稀罕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