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戲”是由寺廟音樂“卷調”演變發展而來的,它于明朝末期誕生發源于汝南縣的燕亭店、楚鋪和戴堂村。“羅戲”于清代初期流入汝南,是一個古老而稀有的劇種,曾在中原地區盛極一時。據傳,羅戲創始于1300多年前的唐太宗時期,是皇帝和文武百官為了取樂而模仿天宮的仙樂編出來的宮廷戲,因此,羅戲也叫“樂戲”。
如同冬眠在歷史的某個暗室里,沒有了色彩,沒有了聲響,有的只是剝落的名聲和記憶。羅卷戲離它曾經熟悉而熱鬧的舞臺已經漸行漸遠,就連它誕生的土壤如今也難覓蹤跡。
一武一文羅卷戲
記者一行日前來到汝南縣尋訪羅卷戲,在縣文化局見到了一直以來為整理和搶救羅卷戲而不懈努力的孫三民老先生,說起羅卷戲的歷史,他如數家珍。
據孫三民介紹,相傳明代惠帝時,燕王朱棣為奪取皇位,在北京起兵后以“清君側”為名,率軍南征時曾在汝南縣的“官場坡”駐扎,朱棣作了皇帝以后,汝南將朱棣駐扎停留過的地方取名為“燕亭店”,并在此地建造了一座“燕王廟”。明代末期,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陷汝寧府(汝南)后,“燕王廟”被焚。該寺廟中的一部分僧人便被迫還俗流落到了當地民間,靠演奏“卷調”維持生計,并將“卷調”的演奏技藝傳授給了當地的一些老百姓。他們在演奏“卷調”的過程中,將當地的一些民間小曲小調和民間的一些傳說故事吸納融入到“卷調”之中,使“卷調”逐步發展演變成為了帶有故事情節的“卷戲”。當時與燕亭店毗鄰的戴堂、楚鋪等村莊里都有“卷戲”班子,形成了聞名中原的“戲窩子”。現在呢,孫三民遺憾地說,單獨的卷戲演出在河南已難覓蹤跡。
和卷戲相得益彰的是,因為“羅戲”的主奏樂器是大嗩吶(俗稱大笛子),所以民間亦稱“羅戲”為“大笛子戲”或者“大笛子羅羅”。史料記載,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登不上大雅之堂的羅戲卻為廣大群眾喜愛,從黃河兩岸到淮河流域,到處都有羅戲的足跡。羅戲行腔粗獷豪放、激越高亢,很適合演神話戲,宮廷戲和征戰類的武打戲。其道白用語多使用當地的方言土語和中州韻,其唱腔旋律接近當地的民間語音節奏,具有十分鮮明的地方特色和獨特藝術風格,因此深受老百姓喜歡。
在清代初年,羅戲是非常紅火的劇種,一個村演羅戲,許多村子的觀眾爭相前來觀看。豫劇在與羅戲同臺演出的時候,就吸收了羅戲的劇目、音樂、表演樣式。因卷戲擅演文場戲,羅戲擅演武場戲,為達到兩個劇種相互補益,文武兼而有之的演出效果,所以兩個劇種經常同臺演出,往往在一個劇目中上部唱卷戲、下部唱羅戲或甲角唱卷戲、乙角唱羅戲。后來大家就習慣直呼“羅卷戲”或“卷羅戲”而不加區分了。
明末清初,陳本齋曾是燕亭有名的“卷戲”班首,近代以來,“羅卷戲”班首王首倫、鄭月景、姚忠箏及他們的戲班不僅在當地受到歡迎,更使羅卷戲在異地他鄉生根開花,對羅卷戲發展起到很大影響。
“活化石”瀕臨滅絕
作為河南省眾多地方戲劇中兩個古老稀有的民間傳統劇種,羅卷戲獨特的藝術風格及其傳承歷史,在其他地方戲曲中不多見。發掘、搶救和保護汝南羅 卷戲,不僅對豐富和完善中國戲曲史,乃至對世界戲劇史的豐富和完善,都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羅戲、卷戲最為盛行的時候幾乎遍及全省,然而近年來和其他稀有劇種一樣,這門戲劇的“活化石”面臨藝人流失、劇目失傳的困境,這一戲苑中的奇葩正在漸漸退出舞臺。
作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孫三民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翻閱大量史料并走訪了羅卷戲老藝人。老人對羅卷戲頗有感情:“我小時候逢年過節都少不了羅卷戲的表演,自己也是聽羅卷戲長大的,就在1958年興修宿鴨湖時,周圍村莊會表演的藝人們隨著拆遷流散了,再沒有誰組織起班子來,那些老藝人只有在閑暇時偶爾才會唱兩句,給鄉親們解解悶,如今的年輕人不愿意學演羅卷戲,傳承斷代,后繼乏人。在汝南,年齡最小的傳人也已經50多歲,而后就沒有人再學習唱這種戲了。”
據了解,目前在汝南縣會演唱羅卷戲和演奏羅卷戲伴奏樂器的老藝人在世的不超過10人,他們居住在宿鴨湖旁邊的幾個偏僻鄉鎮,大都已年逾八旬,已是風燭殘年。隨著時間的推移,羅卷戲這兩個風格獨特、古老稀有的地方民間傳統劇種,隨時面臨著人亡歌息、徹底滅絕的情勢。僅在駐馬店市有一個羅卷戲業余劇團,偶爾演出羅卷戲不時勾起人們對于羅卷戲獨特、久遠而溫暖的眷戀之情。
汝南縣政府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的崔流告訴記者:當地政府已經注意到羅卷戲所面臨的嚴峻形勢,也做了大量搶救和保護工作:1988年5月,在有關工作人員的努力下,整理出版了《汝南羅卷戲音樂資料集》,對老藝人言傳口授的詞、曲進行了錄音保存,并對老藝人進行了拍照記錄存檔。2004年9月,縣里召開了“搶救、保護汝南‘羅卷戲’打造汝南戲曲曲藝之鄉”品牌的專題會議,明確提出“羅卷戲”是汝南縣特色文化之重點,要全力搶救。但愿古老的羅卷戲能夠重放異彩。【原標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原行:難覓蹤跡羅卷戲】
來源:中原新聞網-鄭州日報 2006-04-13 作者:李穎 實習生 王雅睿 文 楊光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