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傳統文藝 >> 文藝賞析 >> 瀏覽文章

兩位老人與目連戲

2012/11/8 16:35:16 點擊數: 【字體:


兩位老人與目連戲
    
    本報記者  凍鳳秋  胡巨成
    仿佛有預感似的,陽光燦爛的三月天忽然就變了臉。
    那天下午,狂風大作,塵土飛揚。我們前往南樂縣寺莊鄉前郭村,趕赴一個獨特的約會,與兩位老人,一場鬼戲。
    人生如戲
    普通的農家院落,磚墻,瓦房。一進大門,影壁正中間供奉著紅臉關公像。張占良說,這是為了護家看院,驅邪避禍。
    室內,正屋擺著三叉、大刀、九連環、套板等道具,臥室墻上一溜兒掛著板胡、三弦、二胡。
    一只渾身黑亮的狗緊緊跟在他的腳邊,那狗也常被用作“道具”。
    59歲的張占良生活里只有目連戲。
    他自幼在村里目連戲班玩耍,看父輩表演。13歲那年,他拜師目連戲第五代傳人蘇尚志。他精通目連戲中的表演、場記、特技、音樂、唱腔、道具制作等全部技藝,人稱“怪才”。他用15年時間整理出了《目連僧救母》完整劇本——一大摞發黃的紙張,疊放著足有半尺高——結束了傳統的口述傳承。為恢復排練目連戲,他曾自己掏腰包買道具、安排演員伙食。他還是一個好廚師。
    眼前的他卻清瘦、沉默、憔悴。
    若不是三年間父母、妻子、兄弟相繼去世,現在的張占良又會是什么樣子?但真實的人生不可以假設。
    一個人,拉著二胡,奏起《二泉映月》,眼淚不經意溢出他的眼角。
    眾人面前,舞起大刀,他又變得神采奕奕……
    73歲的賀書各也在旁邊手舞足蹈,一會兒扮小鬼彎腿往前蹦,一會兒舞起三叉扮威風。他身體微胖,面色紅潤,活活一個老頑童。
    14歲跟蘇尚志學戲,大半生時間,從小鬼、土地、曹官、閻王到主角文武劉氏,他幾乎演遍了目連戲里的角色。至今,他對目連戲的唱腔、臺詞、動作仍記憶猶新。當地人稱他“戲癡”。
    他說著當地的土話,聽起來模模糊糊。跟他說普通話,他不是很懂,跟他說河南方言,他也直搖頭。我們的交流只有通過他的唱、他的耍。他津津有味地表演起魔術道具,演示如何用三叉刺透人的前胸后背,如何用大刀把人劈成兩半。
    越過千年的世事滄桑,目連戲在他那兒仍保留著最初的風貌。
    他兒孫滿堂,老伴把家收拾得干干凈凈。他家的院子里,兩棵有著上百年歷史的棗樹枝干挺拔;正屋,供奉著神態安詳的財神爺。
    戲如人生
    “叫聲弟子你是聽,師傅有話你記心中。你母陰曹在受罪,搭救你母出火坑。”2007年年初,在病床上唱完這段唱詞后不久,88歲的“奇人”蘇尚志辭別人世。留下兩個徒弟,守護著最后的目連戲。
    目連戲自宋代由開封傳到南樂縣,至今保留著最原始的狀態。南樂60歲以上的人都知道民舞“玩鬼”,當地俗稱《五鬼拿劉氏》。
    這出九場鬼戲,融合了民間雜耍、戲曲、武術、焰火、魔術、啞劇等,可以按劇情無限順延,演上七天七夜,甚至更長。張占良說,每演一次戲,就仿佛把人生又過了一遍。
    在張占良心里,目連戲的精髓在于懲惡揚善,教人自律。
    他說,南樂目連戲最獨特的地方是目連之母劉氏的形象。從南戲《目連救母》開始,其他地方目連戲中的劉氏都是作惡不善,被打入地獄。只有南樂目連戲的劉氏蒙冤含屈,屬賢妻良母,是典型的中原黃河母親形象。她本吃齋好善,因勸誡橫行鄉里的胞弟,遭怨恨被誣陷下到地獄。目連下山打進酆都救出母親。劇情更世俗化,更合乎情理。
    戲里分明全是地獄場景,卻極為寫實:“鋸解”拿真鋸,“磨研”用真的石磨,“開腸破肚”借用豬腸子,每演一次戲,要殺一頭豬。表演起來,也是真刀真槍真武藝。人物采用的是古老的“社戲”臉譜,相當夸張。
    賀書各一時扮起文角色如閻王、判官,走著弓步,雙手動作前后上下劃圓,昂頭彎腰;一時又扮起武角色中小鬼出場,弓腿屈膝,大跨步,同時扭腰調臀,雙手上舉,像極了漢代壁畫里的人物。
    張占良在一邊忙著講解目連戲的獨門絕技,比如閻王升殿時的宮燈不用點著,用秘方可以讓其自燃等。說到興奮處,他拉開衣柜,掏了半天,寶貝似的搬出班鼓、戰鼓、大鐃、尖子號等等,擺了一地。這些價值4000多塊錢的道具是他和村民湊錢置辦的,從不輕易示人。
    可惜,我們無緣目睹目連戲的演出,春節過后,不少村民外出打工,排練了一段時間的目連戲又停了下來。
    張占良目前埋頭整理目連戲的角色、臉譜特征等,在稿紙上寫寫畫畫;賀書各則走村串巷,當起了農產品經紀人。夜晚無事,兩位老人也會碰個頭兒,切磋一下技藝。他們說,作為傳承人,最大的心愿就是目連戲能繼續演下去。
    目連戲
    目連戲因專演《目連救母》而得名,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有證可考的劇目,因此被視為戲曲的鼻祖。北宋時開封已有目連戲連演七天的記載。
    目連戲集戲曲、舞蹈、雜技、武術于一身,有鋸解、磨研、吞火、噴煙、開膛、破肚帶彩特技和盤叉、滾叉、金鉤掛玉瓶、玩水蛇、挖四門等舞蹈動作,及金剛拳、武松采花拳、五龍出動拳諸多拳路,服裝、道具、化裝、表演均有獨特之處。由于深藏民間,至今仍保留粗獷、原始的本來面目。唱腔初為花鼓調,明末大平調興起后,因其動作大,架子大,真刀真槍,雄渾豪放,適宜目連戲的武打表演,故自清代改為大平調。目連戲既可登臺演出,又可扎揚表演,游街時鼓樂齊鳴,三眼槍助陣以壯行色。
    目連戲是發源于河南的古老劇種,南宋以來,廣泛流行于安徽、四川等南方諸省。
    2006年,目連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年初,文化部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目連戲藝人張占良、賀書各入選。【原標題:兩位老人的目連戲】
    來源:河南日報 作者:凍鳳秋  胡巨成 2008年4月29日
責任編輯:admin文章來源:互聯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