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悠揚宮廷樂,古樸清新民間曲。現在洛陽僅存的一個海神樂社位于洛龍區樓村,源于該村郭氏先祖,代代相傳,一直是洛陽民間海神社中的佼佼者。
海神:天下一統祭四海
據《太公金匱》記載,“洛陽海神”作為最早的一種古代演奏音樂,起源于周武王伐紂滅殷后在洛陽大封天下時。受封者除內陸諸侯外,還包括遙遠的東西南北四海之神,自此有了“海神”之稱。
周天子在祭海、祭天、祭祖等儀式中,為配合宣揚和教化活動,專門設置了祭樂,祭祀海神的樂曲便是“海神樂”。
漢武帝時期設立樂府,建立健全了各種音樂機構,形成了專門祭海、祭天、祭河的樂隊。海神樂作為一種宮廷音樂便代代相傳,成為古代的“國樂”。到了隋唐,海神樂已成為宮廷最主要的宴樂。
史料記載,唐代郭子儀因平定安史之亂,唐天子封其為“并肩王”,并賜給郭子儀宮廷宴樂使用。自此,專為帝王演奏的宮廷雅樂才得以流入民間,演奏“海神”樂曲的民間音樂團體則稱為“海神社”。
《郭氏宗譜》記載,至宋、元間,郭延卿隱居洛水之南樓村,以琴書為伴。該家族達官貴人、樂師雅士較多,而且制作樂器代代相傳。這就是樓村海神樂的淵源。
村魂:樓村人癡迷海神樂
樓村人喜歡海神樂,有的甚至達到癡迷的程度。
在樓村采訪時我們獲悉,已經去世的劉夢見是個鐵桿“海神迷”。他是地地道道的莊稼漢,但他癡迷海神樂,即便正在干農活,一聽說到有海神樂演出,他也會扔下農活,慌忙報名演出。
蕭臭貴(音)被村民稱為“蕭老迷”,與別的“海神迷”不一樣,他是一名手藝不錯的鐵匠。吹拉彈唱他樣樣不會,但他“服務到家”,對海神樂社的支持絕對給力:排練時,他出錢買煤生爐子取暖,買來菜、肉等犒勞演員;演出時,十多盞馬燈的煤油他全包了。
如今,除了海神樂社的一些老演員,還有越來越多的中青年人加入演奏的行列。
今年15歲的郭夢非,8歲開始學習吹奏,目前已是同齡演員中的佼佼者。
弘揚:花甲老人再伏櫪
“年簫日笛當下笙,十年管子不中聽”。回想當年學習吹管的經歷,72歲的郭紅運頗多感慨。
郭紅運從小跟伯父郭光宇學習管樂演奏,自幼與海神樂結下了不解之緣。然而,命運沒有安排他從事海神樂演奏,他當了幾十年教師。
2000年秋天,在教師崗位上辛勤工作了39年的郭紅運退休回家。
那一年,郭紅運60歲。
在同窗好友、中國藝術家交流協會終身名譽會長郭光宇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郭紅運和同村的郭孝憲、郭紹光三名退休教師一起,成立了洛陽海神社籌備組。
2003年5月,郭紅運等人組織召開洛陽海神社籌備大會。
“海神”是樓村的象征。在了解發揚光大“洛陽海神”的重大意義和歷史責任后,村民們爭相報名,不計報酬,積極參加海神社的重組工作。
郭紅運等自籌資金買布料,裁剪制作出50多套仿唐朝樂隊服裝。
海神演奏社根據農忙和農閑安排排練,農閑時周三、周六兩次,農忙時一周一次。排練地點也不固定,有時是學校閑置的教室,有時在新蓋還沒有人住的房子里,從不間斷。
如今,這位古稀老人在光大海神樂的征程中已走過了十幾個年頭。
尋譜:感謝那些好心人
從2006年起,郭紅運開始重點收集樂譜,集中整理、收集、保存和收藏“洛陽海神”資料。
說起這項工作,72的郭紅運老人連連說感謝:“感謝一個叫米勝賓的朋友。米勝賓是伊川白元人,當過民辦教師。他也非常喜歡海神樂,還收藏有樂譜,很慷慨地捐了出來。”
郭紅運說,那是一個大熱天,他長途跋涉去找米勝賓,不巧的是米勝賓不在家。他又輾轉步行數里地,在一家工廠見到了米勝賓。被郭紅運的誠心感動,米勝賓答應回家找找,若找到就讓親戚捎到洛陽。
10天后,當接到米勝賓電話說找到了曲譜,要讓親戚捎到洛陽時,郭紅運立即坐長途汽車去取了回來。
依據這本樂譜,郭紅運等整理出來40多首海神樂譜。
記得有一次,好不容易得到一些樂譜消息,但郭紅運等人趕到當地時,收藏樂譜的人去世了。
“此行我沒有淘到樂譜,只收集到兩盤舊磁帶。”郭紅運說,雖說磁帶質量不好,聽不太清,但他們拿著錄放機、筆記本把聽到的記下來,自己譜曲,反復聽,反復記,硬是整理出了幾十首樂譜。
幾年來, 郭紅運和他的搭檔們已整理出100多首海神樂譜。
知音:工尺曲譜“活化石”
說起海神樂古譜,郭紅運老人自豪地向我們講起他的知音:今年已79歲高齡的張根有,可謂海神樂界的“活寶”。
張根有9歲時跟隨父親學習了40多首海神曲,后又跟隨私塾先生方奎娃學習哼唱海神工尺曲譜。工尺曲譜是中國民間傳統記譜方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記寫唱名而得名。
當年,方先生是海神樂班的著名樂師,對學員要求極其嚴格,今天教唱的曲子,明天必須會唱,否則就要挨打!嚴師出高徒,張根有不出兩年就學會了幾十首海神曲,成了方先生最喜愛的學生。
20世紀50年代,張根有因為工作忙碌無緣參加海神樂班的演出。退休后,他撰寫回憶錄,時時想起童年時代的海神樂,隱約記起父親生前有一本海神樂樂譜,但父親20世紀60年代就已去世了,沒有人知道曲譜的下落。
一個偶然的機會,張根有回到老家,收拾已坍塌的老房子中埋藏的東西時,從一個已經漚壞的老箱子中,翻出牛皮紙層層包裹的曲譜;去年,拆除舊房子時,他意外地在房屋的檁條上發現了一支祖傳鑲嵌綠寶石的雕龍刻鳳的銅笛。
這是一本已經發黃的曲譜,是用毛筆寫在白棉紙上裝訂成冊,翻開來看,曲譜里面共有《三炷香》、《三上香》、《小喬哭周》、《孟姜女哭長城》等13首練習用的古曲。
2009年春節后,他看到《洛陽晚報》關于洛陽海神樂社的報道后,連夜給郭紅運寫信,表示要獻出自己整理的13首海神工尺曲譜!
此后,張根有老先生參加了洛陽海神樂社,成為海神樂社教唱原生態工尺曲的樂師。
2010年6月,中央民族音樂學院竹笛大師劉森教授在調研洛陽海神樂時,聽了張根有老先生哼唱的海神“工尺曲”后,欣喜地稱贊道:“我走遍全國,還沒有遇到會唱這么多工尺曲譜的人,太罕見了!你是咱民族音樂的‘活化石’!”
創新:改樂器引進流行元素
海神樂社活動需要的主要樂器是管子,可是祖傳的錫制管子已年久破損,且吹嘴已損壞得無法使用,郭紅運便想方設法參照舊管子,手工自制了一套模具,經過反復試驗,終于鑄成了新管子。
“過去的錫管硬度低,掉在地上就變形了,我就手工做了一個銅外套給它穿上!”郭紅運說。為了使管子的聲音更有質感,他還改良了孔距,使古老的管子煥發了新的生命,不但吹奏方便,而且美觀耐用。
在今年的春節民俗文化廟會上,我們注意到,海神樂社班吹奏了一些人們喜聞樂見的流行音樂,將古今中外的文化融合在一起。
這正是郭紅運等人一直考慮的問題——在傳承中創新!【原標題:海神樂:高雅悠揚宮廷樂 古樸清新民間曲】
來源:洛陽晚報 記者 陳小偉 實習生 楊碩 張曉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