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度癡癡地想象黃河的雄姿:萬丈懸崖千尺浪,狂濤如怒拍案起。然而,眼前的景象令我吃驚———她竟是那么的清純、安逸。這就是我們偉大、雄壯的母親河?是的,這就是我們的母親河,這就是孕育了中華五千年光輝文明的偉大的母親河,這也是給她的兒女們帶來無數深重災難的母親河!而今,她昔日狂虐、恣肆的兇悍已被人們的意志———小浪底大壩所馴服,“高峽出平湖”的人間奇景,展示的是她端莊、柔媚的一面。
站在觀景臺上看,大壩就像一道巍巍的屏障,斬斷奔騰的黃河;又如一個鋼鐵巨人,挽起兩面的山峰,力挽大河狂瀾,鎖住萬丈蒼龍。于是“柔”就成了萬頃碧波的最佳寫照。
怎么個柔法呢?那就請看吧!山繞水轉,水就顯現出清氣,山隨水走,水就流露出靈性。正值仲夏,山上的樹木遮天蔽日,郁郁蔥蔥。極目南眺,蒼茫的群山中,一線明亮的大河遠遠而來,水天一色,分不清哪是水,哪是天。水流的速度很慢,坐在船上,如若不是遠處的連山提醒了你,你幾乎感覺不到她的流動。河中山島聳峙,曲折逶迤,魚兒競游,丹鶴盤旋……真乃人間仙境也!此時微風拂動,波浪與巖石親吻著,嬉戲著,婀娜多姿,楚楚動人。
里三層、外三層的山中包圍著這樣一個有山、有水、有情的桃園。它是那么神秘,訴說著一個又一個娓娓動聽的神話,而姊妹峰的傳說流傳得最廣。傳說杜娟和霄蓉是王母娘娘面前的舞女,因癡戀人間紅塵,私逃下界,和一男子有了感情。王母娘娘知曉此事后令她們回去,她們寧死不屈,含著眼淚自殺了。最后,她們化為兩座山峰,后人稱為“姊妹峰”。真是“問世間情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許”。凡是在小浪底聽到這個故事的人都會為這個纏綿的愛情故事唏噓不已。
再去大壩出水口看看吧,那里定是另一番奇景。沿著公路向下去,遠遠地便聽到千軍萬馬混戰的聲音。近了,近了,更近了!狂濤巨瀾從泄洪洞涌射而出,兩股激流頓時如兩條巨龍一般,飛旋而下。濺起的飛沫,像是從天上撒下的白色絲絹,煙霧迷蒙,仿佛一陣風就能吹走。隨即,河水又如粟子般的雨點砸在河中,濺起點點水泡。滾滾狂濤匯入河中以后,她重新擁有了自由,獲得了新生,奔騰,咆哮,嘶鳴,如一匹脫韁的駿馬奔向東南。這讓人想起那膾炙人口的絕唱:“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看著黃河呈現出的繁榮景象,就不能不想起黃河兒女數萬次治黃的偉大壯舉。
小浪底凝聚了無數勞動人民和治黃專家的智慧和心血。從遠古時代的大禹治水到如今,一路滄桑,一路坎坷,一路壯歌。
暮色降臨,小浪底之游結束了。黃河的濤聲漸漸從耳邊消失,但她永遠留在了我的記憶中:清凌凌的山、清凌凌的水、傳奇的故事、悠久的文化,訴說著黃河的風情……(李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