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采于山,美可茹;釣于水,鮮可食。起居無時,惟適之安……”在早年讀韓愈的《送李愿歸盤谷序》時,他寥寥數筆所勾勒出來的這種人生最佳狀態或曰心態,就很是打動記者。但一直不曉得也未曾深究這世外桃源般的“盤谷”在什么地方。去年歲末,忽然從濟源的一位朋友那里得知,原來“盤谷”就在濟源郊外的太行山里,且山腳有一座寺廟,就叫盤谷寺。于是,前一段時間心緒不寧,我們幾個驅車前往散心,其實更是找個新鮮之地登高望遠,也算是給自己討個好彩頭吧。
一路高速,到了盤谷寺,遠遠看寺院依山而建,為典雅玲瓏的四合院落,很是清凈。到山門前看相關介紹,更“坐實”了自己的孤陋寡聞。其實,盤谷寺乃名剎,創建于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因李愿歸隱盤谷,因韓愈作序送之而負盛名。明洪武年間,古峰和尚主持寺院時重修,稱“十方大盤谷寺”,香火極盛,聞名遐邇。該寺院曾有“分寺”30余座,遍及豫、晉、皖三省。清雍正后歷有修葺。清乾隆作《盤谷考證》,并親書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定盤谷為“名山勝跡”。
只是這“名山勝跡”現已有些冷清,至少我們去那天所見,廟內一派冷冷清清,香火也不是很旺,而作為游者,我們倒是更享受這種清凈。一群人走走轉轉,尤其圍著寺內御碑亭仔細端詳,這據說是乾隆皇帝親書的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及其步韓愈韻的七言詩,碑刻書法如行云流水,灑脫而凝重。而廟內接官廳、山門、大雄寶殿、鐘鼓、東西廊房等,也均系清代建筑,很有些古樸之韻。
參觀完寺廟,我們又聽從廟內居士建議,順崎嶇蜿蜒羊腸小道,登上殿后的大山,而后站在山巔極目四望,眼前的那種寥廓澄清,讓你不自主地便傾聽到內心的聲動,自我也就慢慢呈現……
其實,不管許什么愿,其最終都是希望自己及親人幸福安康,而我渴望的理想生活,恰如山門前所謄韓愈之《送李愿歸盤谷序》中的最后一句:“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于盤兮,終吾生以徜徉!”
知道什么意思嗎?這也就是說:給車軸加滿油,給馬喂飽,跟隨您到盤谷,終我一生在那里自由自在游逛……其意境很像海子詩歌所寫的“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此亦我之宏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