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自焦作日報)
大辮戲是河南特色劇種,博愛縣大辮戲(俗稱懷越調)形成于清末至民國初年,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民國初年(1912),由江湖越調戲班傳入,由村中紳士張生祿發起組建了大辮戲班。大辮戲是由越調和當地民間流傳的一種高腔曲調揉合演變而來,唱腔婉轉,吐字輕巧,拖腔圓潤,本嗓真音,唱念易懂,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富有較強的感染力。戲劇舞蹈動作也是采納當地的秧歌、旱船并吸納京劇、懷梆等劇種的武蹈動作,自成一體。唱念做打獨具特色,特別是旦角演員都有一條粗大辮,甩起來十分漂亮,讓人感到稀奇,因而稱其為“大辮戲”。
下期城大辮戲演出的《劉統勛私訪梁鄉縣》、《方氏女上吊》、《跑汴京》、《白羅扇》等傳統劇目在當地頗具影響。1935年以后,大辮戲在舊懷慶府范圍內影響越來越大,一條大辮甩遍懷川大地,唱響了東南西北沁河兩岸。解放后 ,大辮戲受到了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使大辮戲得到了發展。大辮戲的歷史傳承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12年—1935年),為大辮戲形成階段。傳承人為大辮戲著名藝人馬 六(南陽人,當地人稱馬老板)、老歹(登封人,姓氏不詳)、老蔡(名字不詳)傳授。第二階段(1935年—1955年,為大辮戲鼎盛時期。第三階段(1955年—1965年),改革發展階段。第四階段(1965—1985年)文化革命階段及后期。
2009年3月, 大辮戲被焦作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