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虎躍、鑼鼓喧天……元宵佳節快到了,熱熱鬧鬧的民間文藝展演在市東方紅廣場上演。臺上,來自基層的群眾演員演得賣力;臺下,群眾或坐或立,看得津津有味。
然而,在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中,我們不禁連連感嘆:為什么演出內容年年相似,那些兒時記憶中的民間文藝演出如今在何處?
北依太行,南臨黃河,獨特且厚重的文化土壤讓焦作地區有條件擁有眾多優秀的民間文藝表演項目。可遺憾的是,經記者調查,目前尚未有一個準確的數字來形容焦作地區民間文藝的發展狀況。有業內人士推算,我市民間文藝表演項目有50余項,專業表演隊伍在2000支左右,依據是焦作地區有2000多個鄉村。顯然,這個數據是不準確的,因為實際情況是民間文藝在鄉村正在被淡化甚至消亡。
懷念
那些老玩意兒還好嗎
在今年的焦作市優秀民間文藝展演中,有一個演出項目吸引了不少群眾,那就是背樁。什么是“背樁”?說起來也簡單,就是一個大人背著一個孩子,孩子在大人肩上進行各種表演,如扮做孫悟空、小媳婦等,調皮可愛的孩子把觀眾逗得前仰后合,大人們嫻熟的“背功”,也讓觀眾嘖嘖稱奇。有觀眾說:“真是好多年都沒看見這樣的老玩意兒了。”
對此,記者也深有感觸。兒時的記憶中,村里有支高蹺隊,每逢過年,高蹺隊都會在村里演上幾場。表演者將腿綁在近2米長的高蹺上,時而騰空躍起,時而翻個筋斗,時而學豬八戒背媳婦的樣子……看得村民連連叫好。可十幾年都沒再見過他們表演了,原因是領頭的老藝人摔斷了腿,導致技藝失傳,加之村里缺少組織,一些年輕人對這個項目越來越不感興趣了。
談及民間文藝的流失,市民馮先生也頗有感慨。他說,武陟縣西陶鎮石經村原有大鼓表演,鼓大如磐石,鼓點特別,響聲震天。以往,石經村人逢年過節都會將大鼓抬出,擂上一番,可隨著民間老藝人的離去,技藝漸漸失傳。村里的年輕人多外出打工,也沒人愿意學習這項表演了。
采訪時,記者向市文化部門的工作人員詢問了一項民間文藝表演的名稱,可這項表演如今連工作人員也難以叫出名字來了。記者只記得,一根長長的木棍,將一個芝麻官兒高高地挑在十幾米處,民間藝人手搖木棍,讓芝麻官兒在頂端做各種姿勢……想起來真是有趣,可這些老玩意兒如今在哪里呢,是不是早已消亡了?
感嘆
逝去的精彩如何回歸
記者采訪了市群眾文化藝術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人王波。在王波看來,部分民間文藝的淡化甚至消亡主要是由于傳承人年齡偏大、記憶斷檔,新文化的沖擊使年輕人不再愿意接受傳統劇目。王波笑稱:“現在年輕人都過情人節,喜歡玫瑰花,豈不知中國的七夕更浪漫,中國的桃花也同樣香氣撲鼻。”
據王波介紹,博愛蘇家作的龍鳳燈以前有四五十個表演內容,現在已失傳了一大半。再如懷梆戲,以前有三四百個劇目,幾百個業余團隊,可現在只剩下二三十個業余團隊了,劇目內容更是銳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