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影寺古稱古賢谷寺、景凈寺、金燈寺、金門寺、洪谷寶巖寺,地處凈影風景區的蟠龍山下,為周明君武敕整創建。
據傳北魏時期,佛門武功第一人曇始大師在此練功期間草創寺院,并逐漸形成規模。南北朝末期,有“隋代三大師”之稱的慧遠大師曾長期在此講經說法,并為《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這兩種基本凈土佛典造注,著述佛門經典《大乘義章》,對中國凈土教理的形成和推廣奠定了堅實基礎,被譽為“釋義高祖”。而此時也成為凈影寺歷史上一個輝煌時期,吸引了眾多大德名士來此探討佛法。隋朝初年,隋文帝延請慧遠大師至西京(西安)常居講說,為大師整修凈影寺,并赦封山場,山場規模東至箭豁子,東南至孔楊坂,南北隨山勢為界;南至大回溝,西南至梯巖山,東西隨水心為界;西至大河,南北隨河勢水心為界;北至耍子垂,東西隨山勢為界。幾年后,隋文帝又為慧遠大師在西京另建寺院,同名凈影寺。西京凈影寺現已不復存在,但此處的凈影寺卻因隱在深山得以保全。自慧遠大師后,曇馥、靈璨、寶儒、善胄、慧遷、玄鑒、辯相、僧稠、不空、福潤等一大批高僧大德來到凈影寺主持或修行,使得凈影寺千百年來香火不斷,成為享譽全國的古剎名寺。
新凈影寺于2002年由市新時代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保護開發,恢復重建。寺院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由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藏經樓、鐘鼓樓、僧舍、方丈室、講經臺等多部分構成。遠觀殿宇寮舍飛檐斗拱,鱗次櫛比;入寺則見雕梁畫棟,建筑精美,佛像莊嚴,巍巍壯觀。
凈影寺高僧慧遠 ………………
慧遠(公元523年~592年),俗姓李,澤州霍秀人,祖籍甘肅敦煌,是南北朝至隋代早期在凈影寺修行的高僧,為南道地論宗之祖,對凈土教理的形成有著重要貢獻。佛教界將他與天臺宗開山祖師智頤和三論宗者吉藏合稱為“隋代三大師”。為了區別他與另一位佛教高僧東林寺的慧遠,習慣稱他為凈影寺慧遠。后人將他們并稱為“佛門二遠”。
慧遠大師13歲到本寺跟隨曇始大師出家,長居本寺,研經、講法、修行。
慧遠大師被人稱為“護法菩”、“護妙法尊者”。北周宣政年初(公元578年),武帝將謀廢佛,召慧遠上殿,殿上僧人百余,唯慧遠挺出,不懼鼎鑊,與帝抗爭。后隱于故土,禪講不輟。隋興,始蒙剃落,授洛州沙門都。開皇七年,敕為大德之首,居興善。帝又于南街置寺,同名凈影。
大師一生博宗諸學,精通文理,世稱“疏王”、“釋義高祖”,是中國佛教界的集大成者。著述有《地持疏》五卷、《十地疏》七卷、《華嚴疏》七卷、《涅槃疏》十卷、《維摩》、《勝鬘》、《壽觀》、《溫室》等,又撰《大乘義章》十四卷。大師是歷史上最早用《起信論》觀點解釋瑜伽唯識思想的學僧。
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大師圓寂于凈影寺。隋文帝痛心疾首地說:“吾失國寶也。”大師壽終之日,本寺講堂眾柱及高座四腳,一時同陷。所飼靈鵝,晝夜悲鳴,不食而亡。大師弟子靈璨送師骨于本寺起塔,半月之間,18種相前后迭起。師在本寺神跡甚多,難以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