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凈影寺主持修行的歷代高僧
佛門輕功開創者——曇始 南北朝時期人。因其足白于面,雖跣涉泥水未嘗沾泥,故稱白足和尚。他攜帶經卷到高句麗弘揚佛法,成為中國最早到朝鮮半島傳教之人。他武功高超,出神入化。據《高僧傳》記載,他的身體“屢斬不傷……唯劍所著處有痕如布線焉。……以之喂虎,虎皆潛伏終不敢近。”
曇始是凈影寺的創始人之一,北魏時期,他曾在這里結廬而居,研習佛法,練功修行,從而奠定了凈影寺自古以來佛法與武功雙修的教習傳統。慧遠大師年少時,在此拜曇始為師,由此開始了傳奇一生。
曇馥 慧遠的高徒之一,常隨慧遠左右。慧遠入關后常住凈影寺替慧遠管理道場,并于隋開皇七年在凈影寺立碑記載凈影山場,現存淹井河開皇四年摩崖石刻中有關于曇馥在此主持修行時的相關記載。
靈璨 懷州人,隋代僧,遠公之門人。仁壽興塔,奉敕送舍利于懷州之長壽寺。仁壽末年,又奉敕送于澤州古賢谷景凈寺起塔,即遠公之生地。由此可知,靈璨是慧遠最得意的弟子之一。
寶儒 幽州人,童子出家。游博諸講居無常準惟道是務,后至鄴下依止遠公,十地微言頗知綱領,慕義相從還居凈影。
善胄 俗姓淮氏,瀛州人,少出家。隋初度北依遠法師,居于京城的凈影寺。遠亡之后,敕令于凈影寺研究《涅槃經》。
慧遷 瀛州人,隋代僧,從凈影寺慧遠學十地經論,被視為地論學派之代表。曾主持寶光寺,晚年住大禪定寺。
不空 全名為不空金剛,唐代高僧,開元三大士之一,又是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師之一。唐代宗贊嘆不空說:“和尚久證菩提,入佛知見,所翻經論,皆洞精微。”其翻譯作品對經論的訓詁、正字、考訂和輯佚,都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福潤 北宋崇寧年間凈影寺住持,曾力邀青蓮寺鑒巒禪師及多位高僧于本寺開壇講法。其承教期間“法席悉歸青蓮”,凈影寺自此成為青蓮寺的下院。在任主持期間對凈影寺進行了整修擴建。
了沖 明朝萬歷年間凈影寺住持,萬歷三十四年于凈影寺創修三教堂,以期五谷豐盈、合社吉祥,并立碑記載。
歷代名人在凈影 ……………………………………
凈影山水的鐘靈毓秀,自古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唐著名文學家祖詠、韓愈;五代時期北方山水畫派鼻祖荊浩;宋時山水畫家李唐、李成;金元時文學家趙秉文、元好問,狀元李俊民;明時孟春、周盤和畫家董其昌等都曾在此覽勝創作,并留下不朽佳作。如韓愈的“千峰萬壑不可數,異草幽花幾曾見”;元好問的“絕壁三面開,仰看勞引脰。兩山老突兀,屹立柱園覆”。這些珠璣秀章都是對凈影山水的寫照,為景區增添了濃厚的文化色彩。
祖詠 唐時著名詩人,洛陽人,開元十二年進士。慕游凈影寺,觀瞻慧遠法師遺跡,站在說法臺上,望著湍流不息的凈影河水,以及奔涌而下、濺珠碎玉的龍門瀑,隱隱聽著夾雜在松風中的陣陣梵音,不禁在《題遠公經臺》詩中嘆曰:“世間長不見,寧止暫忘歸。”
韓愈 唐宋八大家之首,河內河陽(今孟州市)人,曾任監察御史等官職。韓愈曾多次游覽太行勝境,在詩中曾贊嘆凈影:“群猿見之走絕壁,緣峰虛梯費勞力。”
宗道 金代貴族,上京人。金世宗和章宗時期,歷任右衛將軍、西南路副招討、平陽知府、西北路招討使、殿前右副都點檢。作《寶巖僧舍》,其詩云:“寂寂鐘魚柏滿軒,午風輕飏煮茶煙。西堂競日無人到,只許山人借榻眠。”
趙秉文 磁州滏陽(今河北磁縣)人,金代重要文學家。官至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曾有詩云:“寶巖洪谷西窗夢,不信秋來不上心。”
元好問 金末山西秀容(山西忻州)人,是我國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家,關于凈影寺的詩作有《寶巖紀行》和《洪谷圣燈》,而《洪谷圣燈》是有記載以來第一篇關于凈影寺金燈的詩作,且是多盞金燈,是研究凈影寺金燈現象的重要文獻。
王磐 原籍河北永年,金末南遷河南魯山,他對元朝政治的諸多建樹,被后人譽為佐政名臣。王磐曾到凈影寺游玩,并著有《洪谷山》,其詩云:“瀑布落晴雪,金燈開夜蓮。何當重經過,巖下細流連。”
王守仁 明代弘治進士,多次游覽凈影寺,有詩云:“遠公說法有高臺,一垛青蓮云外開。臺上久無獅子吼,野狐時復聽經來。”
王緒宏 明代詩人,著有《凈影寺》。其詩云:“四圍山壁立,天光一線通。巖開知鳥道,嶂合是幽宮。塔影千年月,濤鳴六月風。應知譚法處,龍象報神功。”
程之玿 清代詩人,著有《題寶巖寺》。其詩云:“入夜金燈往往出,乍明乍滅樹林邊。觀燈佛子歸佛力,自我思之恐不然。”
姚學甲 清代山東巨野人,江南丙戌科(1766年)進士,官至嘉定知縣。其《洪谷圣燈》詩云:“洪谷十里秋風勁,天陰月黑禪窟凈。千燈萬燈總一燈,燈燈相續明真性。”
荊浩 北方山水畫的開山鼻祖,字浩然,河內沁水(今濟源市)人,唐末五代時著名畫家。荊浩工詩文,通經史,因唐末五代時中原一帶戰亂頻繁,政局動蕩,遂絕意仕進,隱居于此,現所留存的唯一能確定的荊浩真跡《匡廬圖》,就是凈影山水的真實寫照。
唐末有一段時期凈影寺也被人稱為洪谷寶巖寺,寺前百畝良田,多有隱士來此耕讀隱居。荊浩游凈影寺上院青蓮寺時由寺僧引薦來此長期耕居,并以此自號為洪谷子。一日荊浩在凈影寺西之神鎮山遇仙得到點化,隨后著山水畫理論《筆法記》。
唐代壁畫及石刻佛像 …………
慧遠大師玉石雕像 ………… 玉雕二十四孝圖 …………
在凈影寺藏經樓二樓,有75幅隋唐時期壁畫及10尊石佛,是凈影寺及周邊流失和收藏家捐獻的壁畫雕塑精品。作品充分反映了當時凈影寺及其周圍佛教氛圍濃郁、修行者眾多的盛況,是隋唐時期全國重要的修行及佛理研習場所。
慧遠大師玉石雕像 …………
慧遠大師玉石雕像總高2米,坐像高1.8米,重5.5噸,為全國罕見的玉僧雕像,雕像威嚴中不失慈祥、沉靜中蘊含睿智。
玉雕二十四孝圖 …………
今天在焦作凈影寺,一些仁人善士為弘揚傳統孝道文化,請工藝大師用玉石精心雕刻二十四孝圖,在寺內展出,以憑吊前人,傳承后世。
玉雕二十四孝圖共分24幅,每幅高120厘米、寬160厘米,雕刻精美,國內罕見。
慧遠大師
注疏講法之地
古說法臺
凈影寺東存古說法臺,為慧遠大師講經結社、修習佛法、注疏經典的地方。在原址恢復重建為閣樓,閣高18米,共三層。古說法臺,始建于北周,歷朝歷代多有修復。唐時著名詩人祖詠有《題遠公經臺》詩作,其詩云:“蘭若無人到,真僧出復稀。苔侵行道席,云濕坐禪衣。”明代弘治進士王守仁游覽后有詩云:“遠公說法有高臺,一垛青蓮云外開。臺上久無獅子吼,野狐時復聽經來。”
焦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武林奇葩——猿仙通背拳
北宋時期,一名叫亨的武僧仿照猴子的靈性和動作,創編了一套拳法,俗稱猿拳。此拳主要流傳于豫西北和晉東南地區。到了南宋年間,寺院禪師相互調換,猿拳遂傳入少林寺,少林寺將此拳和大悲拳定為秘傳拳種,不再外傳,故有“緣于凈影、精于少林”之說。至明代,猿仙通背拳傳至拳術名家董成,并得以發揚光大。董成習練猿拳并在與凈影寺和尚的相互交流中總結出拳經理論十問答,即一經、二進、三蹲、四成、五動、六靈、七開、八靠、九扣、十問之法,成為本拳理論基礎和實用指南。董成年邁后,一次被毒蛇咬傷幸得澤州府許圪套村許家人所救,董成遂將猿拳傳于許秀文、許秀武兩兄弟。至清代,猿拳在許家傳人郭再汾手中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20歲時,他進京殿試,中武舉,皇封“武德騎射”官職,得皇賜御書“雄風柳絮”金匾,褒揚猿拳,另賜柏樹一棵,以示猿拳源遠流長、萬古長青,從此,猿仙通背拳聲名遠揚。郭再汾中武舉后,在高窖河村為恩師建造石樓宅院,將皇賜線柏栽于石樓西側,“雄風柳絮”御匾端掛于門庭正中。現御匾已流失無存,但樓舍仍在,那棵線柏仍昂然挺立,它是焦作市境內唯一的一棵線柏,也是唯一的皇賜古樹,后世拳師前來朝拜者絡繹不絕。
高窖河許氏算起的猿拳第十世傳人、原焦作市黃河武術館館長李培鈞,培訓學員3000余人習練猿拳,并在國家武術研究院和凈影風景區的支持下編寫了《猿拳108式拳譜解釋》,使這一中華武術瑰寶得以發揚。
文字整理 金桂香 段玉明 溫小國
圖片由新時代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