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體操,打球類,跑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極拳及各種各樣的體育運動。(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拆合拳架就像組裝汽車
南方周末:現(xiàn)在陳氏太極拳有幾路拳架?初學者一開始就練套路?
陳正雷:陳氏太極拳有老架一、二路,新架一、二路。站樁和老架一路,是我們的門生帖,也是功夫架。
什么是門生帖?以前是這樣:一個生人,來找我們學習,對他又不了解,要看他有沒有恒心,是不是這塊料,先告訴他站樁的規(guī)矩,站三個月。經(jīng)得起考驗,再教老架一路。七十四個動作,至少學三年才學完。一輩子就這套拳架。
三年老架一路學完,才是真的有毅力。下一步才開始捏架子、順架子、拆架子、合架子、用架子。
學套路叫學架子,是外形。學會了,再捏,跟捏泥人一樣,捏捏肩膀、手、腰、腿、胯,哪個地方學得不到位,都要給你糾正過來。捏架子最難受,不少人受不了。每個關節(jié)、部位、肌肉,都要標準,到位。
然后是順架子。太極拳靈活多變,套路熟了,姿勢動作到位了,還要周身相隨,一動全動。外形與內氣都通順、過關,能結合了,就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又上了一個武學層次。
然后就是拆開,把架子拆散掉。就像一輛功能非常全面的汽車,為了考驗組裝師有沒有熟練的技術,讓你在兩小時內,把它拆了,再全部組裝起來。一個動作細細拆解、體會,領會它們分別起什么作用。
拆完以后再合。在不對照圖紙的情況下,摸著什么零件就組裝什么零件,最后都能組裝成一輛完整的汽車。最后就是用架子,隨手拈來,隨機應變。
太極拳有“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三個階段,五層功夫,十個步驟,把功夫分成1到9等。武學和讀書一樣道理,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教授,水平不同。
南方周末:太極拳的功夫高低,有沒有個標準?
陳正雷:陳氏太極是陰陽結合,分剛分柔,剛柔并濟,共分五層功夫。
剛習時,一分柔,九分剛,跟人交手時,全身硬邦邦,沒有緩沖力,沒有柔和勁,光栽跟頭,這叫一陰九陽根頭棍。
又練一段時間,產(chǎn)生了一份柔,有點緩沖了,對手一般都不容易把你摔倒,兩個人就像公雞打架一樣,你拽我一下,我推一下,這叫二陰八陽是散手。
達到三陰七陽,又多了一分柔,你能找到他的空隙,能鉆進去,可以把對手打倒。但總感覺有點用拙力,不那么得心應手。這叫三陰七陽猶覺硬。
第四層功夫,四分柔,六分剛,叫四陰六陽類好手。兩個人在打手(也叫推手)時,要得機得勢,在纏繞的過程中,得到一個機會,一個姿勢,在對方立足未穩(wěn)時,勁就到了,被打的人,不知道怎么就被打出去了,旁邊看的人,也沒明白用了多大身法。這就叫以得人為準,以不見形為妙。
第五層功夫,惟有五陰并五陽,陰陽不偏稱妙手;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應用時什么表現(xiàn)?叫“挨著何處何處擊,我亦不知玄又玄”。挨著身體哪兒都能打你,他就像一個汽車輪胎充滿了氣,你用錘敲那個輪胎,用力小,反彈力小,用力大,反彈力大,身上都是一種飽滿的內勁。練到最后就是周身無處不是圈,周身無處不是拳。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形成了這種自動、完整的本能反應體系。
太極拳有五層功夫,能到二層的都不多。比賽場上能拿冠軍的,多是二層功夫,連三層功夫都達不到。
南方周末:第五層武術境界太高,可能也只有武俠小說里有。
陳正雷:沒什么人能到這境界。在陳氏太極拳里,突破第三層功夫后,才叫懂勁,才能進入階及神明的過程。五層功夫,上臺階時,還沒有達到,是模模糊糊,懵懵懂懂的,一旦達到了這個臺階,突然明朗了,哦,原來是這么回事。明白了,又練一層功夫,又感覺不清楚,又往上,又豁然開朗。下一層功夫得一層奧妙。
很多人練功感覺到不舒服,一停下,就往下落,停三五天,又去練,又感覺舒服了。老在這個地方徘徊,沒有進步。我常鼓勵學生,不舒服是進步的表現(xiàn)。越感覺不舒服,越要把它練到舒服,又上來一個臺階。作者:南方周末記者 戴志勇 【原標題:“內家十年不出門,外家三年打死人”——陳正雷談作為武術的陳氏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