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蘊含著傳統文化精華的聲音,出自遠近聞名的開封敦復書院。書院的創辦者叫王英杰,早年歷經磨難,飽嘗了生活艱辛,后逐漸走上致富路的房地產老板。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是一個商人創辦的書院,但是這里不僅不收學費,還管吃管住。為此,王英杰幾乎拿出了自己的全部財產。
---->是什么讓一個成熟的商人做出了如此違背“行規”的事?
---->傳統文化的使者
---->走進位于開封市的敦復書院,一副掛在書院大門兩側對聯便映入眼簾,上聯是“讀圣賢書行仁義事”,下聯是“立修齊志存忠孝心”。在大院的里里外外,停滿了車,除了來自周邊縣市的之外,還有山東、河北、山西、安徽、上海和北京的。有夫妻一起來的,有陪父母一塊來的,還有老師帶學生來體驗生活的。王英杰告訴記者,這一期課程,報名的有3000 人之多,由于條件限制,只能接收370 多人。
---->而走進院內的大講堂,正中央掛著 “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的標語,正下方則掛著大成至圣先師孔子的像。一個偌大的講堂,滿屋子的人,講師在認真地傳道、授業、解惑,學員則分享著自己的心得故事,一句句充滿著人生哲理的話,震撼和滌蕩著每個人的心靈,如沐春風一般。
---->在敦復書院這樣一個純凈的環境里,教人教的是怎樣認知道德、認知自我并規范言行,是如何為人父母、為人子女、為人夫妻、為人鄰舍的道理。也有教誨人們要誠實守信、知恩圖報、善待他人、克服惡習、遠離邪念的做人準則,等等。
而除了這些樸素的處世真理,在大講堂上也有來自生活的真實故事。臺上教師含淚講述,臺下學員聽得淚流滿面。在這里,一切都是自覺自愿的,每個人都把這里獲得的教誨和感悟,作為一面鏡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每個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在思想尤其是在行動上,都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
無數人通過聆聽《弟子規》,學唱《孝親歌曲》,通過討論、分享學習感受,開始懂得了孝道內涵,開始在家中做家務,為父母洗腳……原本婆媳不和,如今變得親如母女,原本要離婚的夫妻,變得夫敬婦愛,原本不共戴天的鄰里,又重歸于好……這樣的實例在這里經常會發生。
執著追求
提起王英杰創辦敦復書院的初衷,還得從近年來他的所聞所思說起。近年來,王英杰在工作和生活中,時常發現這樣一些社會現象,比如有的夫妻不和導致家庭破裂;有的婆媳成仇繼而經常發生家庭戰爭;有的鄰里不睦,老死不相往來;有的人甚至精神滑坡、道德淪喪,做一些傷天害理、違法亂紀的事……
王英杰認為,這一切都緣于人沒了信仰,或信仰迷失,以至于出現道德淪喪或缺失。要想扭轉這種不良風氣,王英杰覺得,唯一的辦法就是從拯救人的靈魂著手。然而,怎樣做才能實現這一目的呢? 2008 年的南京之行,讓王英杰找到了一條途徑。
在那年11 月,他和妻子一起到南京聽了一堂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講座。在王英杰看來,這是一場震撼人心的講座。“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講者慷慨陳詞、娓娓道來。置身其中的王英杰和妻子聽得熱淚盈眶,當即下定決心,要在開封辦一所這樣的學校。
王英杰認為,唯有這樣,才可能提高人們的道德素養和思想境界,重建人們空虛的精神家園,做一個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中國人,為社會百姓造福。
王英杰是一個雷厲風行的人。他一回到開封,便開始籌備辦學校的事宜。辦學需要解決資金的問題,他毫不猶豫地把積攢多年的300 多萬元存款拿了出來。
起初,辦學沒有場地,王英杰就在自家找,騰出自家房屋作講堂。而置辦床鋪,辦食堂,購置桌子、凳子,添置擴音、投影、錄像等教學設施,都自己親自去辦。硬件準備齊全了,還需要有人講課。沒有師資力量怎么辦呢?他就一遍一遍地去做工作,去請。在王英杰的不懈努力下,不到一個月,一個可容納上百人的學校,就誕生了。
敦復書院的第一節課,是王英杰請來河南大學的教授主講的。尊老愛幼、夫妻和睦、誠實守信、知恩圖報、善待他人……聲情并茂的講解,生動感人的事例,讓聞訊前來的學員們興奮不已。很快,王英杰開辦敦復書院的事,便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
王英杰辦敦復書院的主題是傳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講孝道、愛心、樂善好施,并以自己行善積德的精神贏得社會和學員尊重。
學校為什么取名叫敦復書院呢?對此王英杰如此詮釋:“敦復”二字,出自《易經•覆》,意思是敦復,無悔。而在《象辭》里的注解是,敦厚忠實地復歸正道,內心不會有什么后悔。王英杰說:“從今天看來,‘敦復’意為經常反省監察自己所言所行,樹正德、行正道、避邪念、立正氣,做堂堂正正的好人而無怨無悔,這便是我最初的想法。”
說到辦學之初的難,王英杰至今仍有諸多感慨。在王英杰籌備第一期的時候,其他不說,動員大家來聽課都很讓他頭疼。有人認為王英杰是在“作秀”,有人認為他大腦出問題了,開始不務正業了,更有人懷疑王英杰是在搞傳銷……這些傳言把平日沉默寡言的王英杰壓得幾乎喘不過氣來。
如今,敦復書院聲譽已在大江南北傳播開來,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學員也迅速多了起來。隨著聽課人員的不斷增加,王英杰干脆把公司的大廠房改成了大講堂。“敦復”的境界,對王英杰來說,真的做到了。
從此,王英杰奔走于全國各地,聽說哪里有國學教師就邀請來開封敦復書院講課。從2008年8 月起,敦復書院堅持每周六全天開設傳統文化課程,至今從未間斷過。此外,還平均每個月辦一期歷時4~7 天的大課。5 年來,共舉辦學習班10 多期,開辦講座600 多場次,受眾人數達1 萬多人次。王英杰還刻錄了10 多萬碟授課光盤,購買了10 萬冊《論語》《三字經》《弟子規》《孝經》《道德經》等國學讀本,免費送給前來聽課的學員。
舍棄財富,收獲幸福
王英杰辦敦復書院,義務教書育人,感動了很多人。
王英杰請來為敦復書院講課的國學老師們,主動要求義務授課,同時還主動為王英杰排憂解難,積極引薦知名國學大師前來授課。而聽課的很多學員也自發組織起來,加入到義工行列,學王英杰一樣默默奉獻。如今,敦復書院的志愿者有40 多人, 有在校大學生,也有在職干部、工人,還有農民。義工和社會愛心人士毫不保留的幫助和默默無聞的奉獻,讓王英杰渾身充滿了力量,也更堅定了他堅持辦學的信念。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辦學之舉,能喚醒更多的人行動起來,做一個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他人的人。
敦復書院每一次開課,都是需要投入的,這是無法避免的。而敦復書院運營所需的一切費用,全部由自王英杰承擔。他為記者算了一筆賬,包括所有學員的學費、食宿費用等,粗算下來,每期需要花費五六萬元。同時,隨著敦復書院影響力的越來越大,前來報名學習的學員也越來越多,需要支出的費用也會越來越多。這也是王英杰所必須考慮的。
幾年來,王英杰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付出了太多的精力。許多人都為王英杰和敦復書院的未來擔憂。王英杰這樣做究竟是為了什么呢?這樣做不是很吃虧嗎?也有人認為照這樣下去,早晚會倒閉的。
面對外界的質疑和擔憂,王英杰卻很坦然。他認為請人給大家講傳統文化,自己也從中得到了大家的掌聲,得到了快樂和幸福,大家都有收獲,所以自己會一直堅持下去。
王英杰對自己和敦復書院的未來一點都不擔憂。他告訴記者,在開封市中心的黃金位置,還有一座大樓,如果書院在資金上遇到困難,就可以馬上變現得到一大筆資金。“自己堅持辦20 年,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而今年他已將近60 歲了。
在物欲充斥的世界里,人大多有了財富,或投資地產,或炒股,或放高利貸。而王英杰、把對財富看得很淡,他認為把財富留給子女,不如留給社會,造福一方百姓,這樣更有意義,也更值。
他舍掉的是財富,收獲的卻是快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