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全國糧機行業普遍存在市場疲軟、效益滑坡的情況下,開封市茂盛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開封茂盛)卻以超前的眼光和對市場的準確判斷,大膽采取科技創新發展戰略,始終處于行業領頭羊的位置。目前,該公司凈資產與10年前同比增長了900多倍,工業產值同比增長了1200倍,成為全國最大的面粉機械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人們在驚嘆該企業巨變的同時,不得不贊嘆該企業年輕的董事長、總經理趙治永善于捕捉商機的智慧和自主創新的經營戰略。
談起企業的發展,趙治永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開封茂盛的今天,得益于企業始終把創新作為企業的生命,以創新求得發展,靠創新贏取市場。”
在采訪中,記者時時處處感覺到這位企業家所具備的睿智與成熟,在經營戰略上“三有”:有把握的行業涉入、有市場的產品研發、有盈利的產品生產。
2005年,獨具慧眼的他看到煤炭行業日漸興旺,就在公司領導中率先提出,公司要加大技術投入進入礦山機械領域。他的獨到分析和可行性論證得到了領導班子的認可,于是公司成立了礦山機械研發小組,把經營的觸角伸進了煤炭領域。果如其然,研發的礦山機械產品投放市場后很受歡迎,僅當年企業新增銷售收入1億多元,占公司銷售收入的30%。
知道的人都說,趙治永的經營意識總是超前的,因為他總是在不停地尋找市場需要的產品,進而研發生產。2006年秋季,趙治永發現所有地方的花生收獲和加工都是靠人工完成的,農民收獲花生時勞動強度大、效率低、損失多,直接影響花生產業化進程。他當機立斷:研發花生聯合收獲機。他分析說:“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將近9億,占全國人口70%,解決‘三農’問題不僅是農民兄弟的企盼,也是黨和政府的大事。我們為何不抓住契機,開發出農民兄弟急需的產品呢?”
由于趙治永瞄得準、行動快,企業的產業結構迅速得到了調整,花生聯合收獲機很快研發出來,產品一推向市場就受到農民兄弟的喜愛,訂單接連不斷。機械化替代了人力,有效地解決了花生從播種、收獲到加工整個環節的作業難題。該公司的花生聯合收獲機的研制成功,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更為我國花生產業發展增添了精良的技術裝備。
隨著入世后種業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市場對種子加工技術與設備的性能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對科技含量高、質量好的成套設備的市場需求也越來越迫切。趙治永再次針對市場需求找到了創新的“支點”。他精心組織科研攻關,從提升種子加工技術與裝備研發的技術水平入手,經過科研上的反復試驗,大型種子加工成套設備終于研制成功,產品性能又一次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從根本上扭轉了我國長期低水平重復和主機大量依靠進口的局面,在促進種業,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保障糧食安全等方面均作出了貢獻。
企業要發展,創新是關鍵。自2004年趙治永上任以來,公司每年投入的研發資金均占公司當年銷售產值的6%以上。新產品的研發,壯大了企業實力,幾年來,茂盛公司共承擔20多項國家、省級各類科技計劃,其中包括國家火炬計劃兩項、國家星火計劃3項、國家級新產品3項,榮獲省部級以上獎勵30多項,9次填補了國內空白。FSFG系列高方平篩、MS系列電氣控磨粉機被評為河南省高新技術產品,企業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2008年12月經國家科技部批準,組建了“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是全國糧機行業唯一的“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組建將使茂盛公司的技術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對推動中國糧機工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趙治永“以創新求發展、靠創新贏市場”的經營戰略,讓開封茂盛不斷發展壯大。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由于卓越的經營管理能力和對社會的突出貢獻,趙治永先后被授予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榮獲開封市優秀企業家、開封市科技工作先進工作者等諸多榮譽稱號。然而,面對諸多的榮譽和光環,趙治永沒有陶醉其中,作為一名年輕的企業家,他有著更高的要求:“行百里者半九十,我的事業才剛剛開始,我會緊跟創新的腳步,團結帶領全體職工,把企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