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轅北轍最早出自于《戰國策·魏策四》,講的是一個人要乘車到楚國去,由于選擇了相反的方向又不聽別人的勸告,只能離楚國越來越遠了。典故告誡人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轅:車杠
轍: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
同義詞:背道而馳
原文:今者臣來,見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業,欲舉信于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譯文:“今天我在來此的路上,遇見一個人坐車朝北而行,那人告訴我說:“我想要去楚國。”我問他:“楚國在南方,為什么要朝北走?”那人說:“不要緊,我的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馬好也不頂用,朝北不是到楚國該走的方向。”那人說:“我的路費多著呢。”我又跟他說:“路費多也不濟事,這樣到不了楚國。”那人還是說:“不要緊,我的馬夫很會趕車。”趕路的這些條件越好,就離楚國越遠。而今,大王想要成就霸業,時時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國的強大,軍隊的精良,去攻打邯鄲,來使土地擴充,名分尊貴,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就離建立王業越遠啊。
范例:要勝利,就要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然而一切這些,離不開動員老百姓。要勝利又忽視政治動員,叫做“南其轅而北其轍”,結果必然取消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