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食品、物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的有百索、艾花、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子等。自五月初一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于門首,與粽子、五色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于門上。士庶遞相宴賞。《宋史·劉溫叟傳》中記載:“明年重五,又送角黍、紈扇。”《歲時雜記》記載,都人以生姜、杏、梅、李、紫蘇皆切如絲,入鹽、曝干,謂之百頭草;或以糖蜜之,納梅皮中,以為釀梅,皆端午果子也。
粽子,始稱角黍,是模仿牛角祭祀發展演變而來,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始記:“粽,蘆葉裹米也。”西晉周處《風土記》中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至北宋,粽子已發展成為類食品,其品種繁多、形狀不一,有棗粽、栗粽、筒粽、五色粽、肉類粽、禽蛋粽、麝香粽等;形狀有角、錐、筒、菱、圓等形。因之,京師又稱端午為解粽節,以粽葉長為勝者,取其年年長之意互為祝福。
屈原逝世于公元前278年,此時中國的粽子尚未“誕生”。屈原逝世700余年后,始見南朝《續齊諧記》中記載“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羅江,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筒貯米祭”。此為最早的民俗祭祀記載。屈原逝世屬于非正常死亡,投水時日不為人知,史書、文獻都沒有記載,700余年后謂五月五日,既無出處,又無佐證,疑為附會“楚人哀之”之日。北宋高承《事物紀原》中記載“今世俗,置米于新竹筒中蒸食之,謂之裝筒,其遺事,亦曰筒粽”。“今世俗”應為高承生活的年代北宋;將米蒸食謂之裝筒或筒粽,故裝筒、筒粽之名源出北宋。宋陸游《劍南詩稿》中記載“屈平鄉國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盤”。屈原名平,“常年”意為全年,“盤”為禮器。釋義是屈原在楚地享受一年一次的祭祀,怎比得上宋王朝全年把粽子放在禮器中,享受全國民眾的祭祀呢!
據上所述,端午節源起中原驅疫除害之節,角黍祭屈原是興于北宋之遺事也。
11.炒面(粉)。是天貺節的食品。天貺節又稱曬蟲節,是北宋獨有的節日。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真宗詔“以六月六日為天貺節”。此時天氣炎熱,害蟲猖獗,故民間又稱其為曬蟲節。皇室賜臣屬炒面,民間制炒面和料豆。炒面以沸水沖食,可去火明目、免目疾,俗稱不害眼,還可養胃、治瀉肚、防痢疾。料豆是炒黃豆、豌豆飼喂牲畜,使其膘肥體壯。是日民家翻箱倒柜曬衣被和陳糧,將危害人畜的害蟲炒死或曬死,確保人畜平安。此俗至今尚在中原流行,并影響到河北、山東等地。
12.乞巧果。是七夕節的食品。相傳,每逢七夕,銀河東岸的牛郎與隔岸相對的織女鵲橋相會,成為受人敬仰的愛情楷模。至漢,崔《四民月令》始見文字記載。至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始見:“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陳瓜果于院中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得。”
至北宋,七夕乞巧盛行成節。七夕乞巧自南北朝后因道教三、七戒葷,改為六日乞巧。對此宋太宗十分重視,于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乙酉正時詔曰:“七夕佳辰,近代多用六日,宜七日為七夕。”自此盛行天下成節。
京師七夕前三五日車馬盈市、羅綺滿街,相擁不得復出,至晚方散。兒童穿新衣,手持荷葉,效顰“磨喝樂”(梵文音譯)。至六七日晚,貴家結七巧樓于庭院,陳設“磨喝樂”、花瓜、筆硯、針線等,或兒童作詩。女郎焚香列拜,謂之乞巧。婦女望月穿針,或將小蜘蛛安放于盒子內,次日觀結網圓正謂之得巧。
節日物品有:“磨喝樂”,即彩繪泥塑幼兒,著紅紗碧籠飾以金銀牙翠;蠟鑄龜獸魚蟲,彩繪金縷,謂之水上浮;以瓜雕刻成花樣,謂之花瓜;以板覆土種栗生苗,置茅屋花木,作田舍小人物,似村落之態,謂之谷板;以小豆、小麥等于瓷器內,以水浸之,令其生芽數寸,以彩縷束之,謂之種生。皆于街市中心結彩帳售賣。似此手工制作至今仍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如今日之面人、面仙、食雕、豆芽菜、無土栽培、微縮景觀、泥塑、蠟像等。
節日食品乞巧果又稱笑靨兒,其花樣奇巧百端,若買一斤,內有門神狀的果食將軍一對,如此小巧玲瓏的果食謂之乞巧果。
13.月餅。是中秋節的食品。中秋節是興起于北宋的又一個祭月賞月的節日,行于八月十五,恰在秋季中間之月之日之時,故曰中秋,又作仲秋。中秋,天高云淡,晴空萬里,皓月當空,月色格外明朗,是玩月賞月的最佳時節,然古人視月為陰,隱含不祥之兆,故“中秋”沒有登上神壇,而成為一個時間詞。
至五代后周,開封已出現玩月賞月之民俗,其閶闔門外有張守美家售四時節日食品“玩月羹”的記載。
至北宋,皇室正式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是時螯蟹新出,石榴、梨、棗、栗、葡萄等皆新上市。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竹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云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
月餅是北宋京師創新糕點,是祭月的象征食品。宋蘇東坡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是關于月餅最早的文字記載。月餅始為民間的籠蒸餡餅,形如滿月,大小如碗口,薄厚一扁指,以面、油、飴糖調和成酥餡。商家規范生產后,雜以瓜子、核桃仁、干果等。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記有“月餅”之名。元周密《武林舊事》中也記有月餅。“蒸作月餅”一直流傳到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如今月餅品種繁多,不勝枚舉,唯老式月餅,又稱傳統月餅或京式月餅最受民眾的喜愛。
14.重陽糕。是重陽節的特定食品。“重陽”指農歷九月初九,“九”為陽數,九月初九故稱重陽或重九。重陽始稱九九日,是日文人雅士飲酒賦詩;漢晉之間始有佩茱萸、食餌、飲菊酒令人長壽之說;至南北朝始有登高、飲菊酒、佩茱萸可消災之記述。
至北宋,由于民眾的廣泛參與,形成了登高游樂活動,始稱九九日為重陽節。《東京夢華錄》中記載,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倉王廟、四星橋、愁臺、梁王城、硯臺、毛駝崗、獨樂崗等處聚宴。諸禪寺各有齋會,惟開寶寺、仁王寺游人最盛。節日食品為重陽糕、食祿糕、萬象糕、百事糕、棗栗糕、片糕等。重陽糕以面粉、雞蛋攪拌籠蒸為糕,上插彩旗,摻以果食,如石榴子、栗子黃、銀杏仁、松子仁之類;又以面粉做獅子蠻王狀置于糕上,曰獅蠻。天欲明時,以片糕搭童子頭頂,祝福百事皆高。飲菊酒呈高檔化之勢,因為京師培育出大量的名貴新菊,如黃白色的萬齡菊、粉紅的桃花菊、黃色的金齡菊、純白而大的嘉容菊,以名菊釀酒制饌價格倍增。酒家以菊縛成洞戶,無處無之。登高、飲酒、賞菊、游樂成為重陽節的主題活動。
15.三牲供。是民間祭祀祖先的常見供享,它由“太牢”、“少牢”祭祀發展演變而來。三牲是指豬頭、魚、雞,后世又增減為餛飩、饃或祖先生前喜愛的食物。農歷十月初一為備冬貯糧,正月初三為享年,異地子女于通衢十字路口“遙祭”,就地畫圈象征祭案。如今,多以鮮花、果供及生前喜食之物為供,以寄托思念和養育之恩情。
16.炙臠肉。是暖爐會的節日食品。暖爐會萌發于朝堂設火,也就是今日之開爐取暖興起的民俗節日。《宋史》、《東京夢華錄》、《皇朝歲時雜記》、《醉翁談錄》中記載舊俗行于九月初一,新俗行于十月初一。是日,民間置酒設暖爐會,沃酒、炙臠肉于爐中,圍坐飲啖。送女兒親家薪炭、酒、肉、縑帛,新嫁女兒送火爐。
節日食品有沃酒,即豐美的酒;炙臠肉,即烤肉塊,又稱太祖肉、御燒肉,是宋太祖雪夜踏訪趙普丞相府,自斟自飲、邊吃邊烤的即興佳肴,后人效仿曰太祖肉。至元代已發展成為宴上燒肉,是一道必不可少的時興菜,豬、牛、羊、雞、鴨、鵪鶉皆可烤。它是開封的一道歷史名饌,并流傳到韓國、日本,名揚四海。
17.餛飩。是冬至節的食品。冬至是二十四節氣的最后一個節氣,是北宋元旦(今稱春節)、寒食、冬至三大節日之一。冬去春來,始自冬至。開封民謠曰: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冬至這一天夜長晝短,過了這一天,白晝要多出做一根線活的時間,故曰陽生,是春之初始。
是日,天子祭天于南郊。自漢始冬至有“朝賀”儀式或“親表朝賀”,而沒有稱“節日”。
至北宋,冬至發展成為“亞歲”,成為民俗節日。《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京師最重此節,一年之中至此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祭祖先。《歲時雜記》中記載,冬至號亞歲,人逐以冬至前夜為冬除。由此可知,北宋冬至已成為僅次于年節的節日。
冬至節的食品是什么呢?《歲時雜記》中記載,京師人家多食餛飩,故有冬餛飩、年之說。餛飩與在唐朝時是互稱混用的,特指湯煮面片或面段。到了北宋,面食有了分類,把包裹餡的稱為餛飩或餃餌,把無餡的面片、面段、面條稱為或長壽面、龍須面。因此,餛飩應為餃餌即餃子,應為長壽面。
冬至節吃餃子源于亞歲冬除祭祀,并不是為“防止凍掉耳朵”。(宋啟文)(原標題:開封的節日食品文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