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4歲的王國發,從5歲開始就對雕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過不斷摸索和學習,他用一把簡單的刻刀,給一塊塊生硬的石頭、泥塊注入了生命和靈氣,雕出一件件令人賞心悅目的工藝品。在40多年的雕刻生涯中,王國發逐漸歷練成為一名技術精湛的雕塑師。7月10日下午,記者來到他的家中,拜訪了這位刀尖上的舞者。
興趣濃厚 執著雕塑創作
我熱衷雕刻完全出自濃厚的興趣,而不是受家庭影響。5歲開始,我經常跟隨父親去相國寺看戲,當時在相國寺附近的一家商店里發現一個讓我感興趣的東西:一個“二猴抱桃”的玉雕。這個玉雕開啟了我的雕刻生涯。剛開始,我只能簡單地雕刻一把刀、一把劍。后來,我試著將看到的“二猴抱桃”玉雕畫下來,并用膠泥塊刻印下來練習雕塑,日日如此,時間長了,也能雕出個大概。但用泥雕很容易損壞,記得當時我用了好幾個晚上雕成的猴子,不久尾巴就斷了,看著辛辛苦苦雕刻的作品損壞了,心里很難受。
上小學時,哥哥的朋友送給我一塊化石,他告訴我用化石雕刻,雕刻出的東西不容易壞。于是,當我聽說火車站貨場里有這種化石的時候,便逃課跑到那里撿化石。再后來,我得知壽山石用來雕刻很不錯,就省下看電影的錢去買這種石頭。當時看一場電影5分錢,一塊石頭兩毛錢,買一塊壽山石需要攢好幾天錢。附近的小伙伴都知道我喜歡雕刻,對我雕刻的小玩意兒很感興趣,我剛剛刻好一件,便被小伙伴們搶走了。
雖然我很喜歡雕刻,但是父親一直反對,說我不務正業。當時,為了不被父親發現,我就每天晚上偷偷點著煤油燈刻。
師從名師 練就精湛手藝
小時候,雖然父親不支持我搞雕刻,但是母親很支持。她看我確實喜歡,就攢錢為我買了一盒木刻雕刀,這盒刀花了8元錢,那時候一袋面粉才10元錢,當時我興奮極了。這么多年,我一直舍不得用,一直保存到現在。我對這盒刻刀非常珍視,這也是對母親的懷念。母親的鼓勵與支持,給了我強大的動力。
19歲時,通過朋友的介紹,我有幸師從著名畫家、雕刻家郭述文老師。郭老師算是我的啟蒙老師,他不僅教我繪畫、雕塑技能,還教我怎樣做人,是我人生路上的良師益友。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應該感謝郭老師的教誨。跟隨郭老師學習期間,我學到了很多雕刻技巧,對我以后的發展幫助很大。
我從小喜歡動手,一直沒有放棄畫畫,美術功底幫了我很大的忙。那時候我先跟著郭老師學習畫畫,掌握畫畫技巧,等到再次拿起木塊、泥塊時,藝術思路拓寬了,腦子也變得更加靈活了,造型方面有了獨到之處。學習雕塑不僅要有悟性,還要善于鉆研,因為我沒有任何參考資料,就是一把刀,所以雕刻之前要先設計好所做造型的神態、動作,這憑借的是手感。跟隨郭老師經過幾年的艱苦摸索和學習,我逐漸掌握了雕塑技藝,并形成了自己造型新穎、風格清秀、做工細膩的藝術風格。
精雕細刻 作品令人稱贊
我跟隨郭述文老師一起參加過相國寺五百羅漢雕像、少林寺達摩歸西圖浮雕等大型雕刻。我的作品遍布全國各地,其中有偃師市玄奘寺中4米高大型玻璃鋼三世佛坐像、商丘微子祠2.86米大型玻璃鋼微子像、河南省博物院和開封市山陜甘會館的大型木雕《清明上河圖》等。
除了到全國各地的寺院、風景區雕刻之外,我還喜歡雕刻一些栩栩如生的作品,如泥雕《琵琶侍女》、《跳舞的小孩》、《閑談的老人》、《笑和尚》等。每一件雕塑作品都是我人生經歷的一個縮影,反映了當時我的思想狀態,如同寫日記一樣,記錄著我每一個人生階段的點點滴滴,包括生活狀態、所關注的事物、思想追求等。
木雕《宋船》是經過20多天才雕刻成的,完全是按照《清明上河圖》里面的宋船雕刻的。在雕刻每一幅作品之前,我都是先畫出樣稿,再進行細致的雕磨。40多年的雕刻生涯讓我每天過得很充實、很開心,我只想多留一些作品。
如今,我已經有20多名學生,我告訴他們,未來他們的成就一定比我高,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嘛。我要將自己的手藝傳給更多的人,讓雕刻藝術之花,在我的學生手中開得更美、更艷。本報記者 王蘭蘭 實習生 朱美琳 文/圖【原標題:刀尖上的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