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漁戲浪 小棹攜歌 ——走近著名書畫家王冷石
2012/6/7 17:44:3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一
題目是從王冷石一幅得意的自作聯書法作品中得來的。
老漁戲浪,小棹攜歌。內容描述的當然是很有詩意的場景。中原的古老河流溱洧二水,在古老的洧川大地匯集成的雙洎河,像一條銀蛇,先彎進洧川西北又從洧川西繞道到南邊,然后彎彎曲曲地向東南流去。
王冷石就出生在洧川雙洎河畔,原名王勝利的他,字上步,以筆名行世。號“荷間漁父”、“醉荷堂”、“洧水老漁”,曾署“一笑草堂主人”等等。
這段河段古稱“曲洧”。在王冷石的記憶中,曲洧寬寬的河床,兩岸依依的垂柳,彎道里有蒹葭陣陣、蓼荻蒼蒼;沙汀隱現、水鳥翔集;雞犬相聞、檣影往還。當太陽走進雙洎河時,反照的霞光把曲洧映成了人間仙景:河面上漁歌唱晚,浣衣女子挽足搗衣,少男少女在河邊嬉戲。在古老的《詩經》里,《溱洧》描寫的就是雙洎河兩岸真實的民俗民風。
或許是因了古老的底蘊和水的靈性,洧川這方土地人杰地靈、名人輩出。不必翻弄那些青燈里的黃卷,僅現當代,號稱“響八縣”的豫劇唐派宗師唐喜成先生是洧川人,唱《七品芝麻官》的牛得草是洧川人,當代被稱為“梅花王”的畫梅大家王成喜先生也是洧川人。
冷石在《小窗閑話》里曾經描述過兒時的美好:“童稚無賴,嘗捉魚蝦于溪灣蓼渚,捕金蟬于柳岸沙堤。濠邊燒豆,瓜棚聽鬼……”我一直相信一種說法,從事文藝的人一直是在懷著童年的幻想和沖動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他們之所以喜歡寫故鄉和童年,是出于回歸真善美,一旦回歸童年和故鄉,在他們的目光下,就如作家描述的那樣:“一只蝴蝶就是一只鳳凰,一朵輕云就是一條阿拉伯飛毯,一眼井就是一口聚寶盆,一個草垛就是一座‘太陽山’……”冷石有一草書自作詩《漁父》:“亂云著金日影余,洧水以北小塘西。塵滿面,風滿衣,渾看蘆花忘釣魚。”他對此解釋說:“洧水,就是雙洎河;漁父者,漁夫也,指本人而已。” 這首詩,告訴了我們他骨子里對故鄉原始的眷戀和親近,以及曾經得到的幾多熏陶和造化。
冷石的父親王化有是聞名鄉里的書畫家。受父親的影響,冷石四五歲便愛在墻頭、屋角涂鴉兒戲。這應該是一個決定性的開端。
人的起點往往就昭示了他的方向性。
二
冷石,與他交往的人都喜歡這樣稱呼他。
冷石不是一塊石頭,而是一個人,一個古道熱腸、有愛、有思想執著于金石書畫的人。我一直沒有問他為什么要有這么一個名字。
每觀冷石的書畫,心靈都會莫名的震動。相對于書畫界,我時常喜歡從另外的角度來觀察。
“案頭紙墨了無聲,底信丹青信手成,浮生回首憐傲骨,卅年風雨廿年燈。”這是冷石昔年嶺南客中的一首答客詩。原詩有小序,大意是游人觀看冷石作畫,見他下筆如掃,頃刻即就。問他畫畫有什么難,冷石愕然,不能作答。是夜無眠賦此四句作答。樸素深沉的自語中,道出了他藝術道路上的探索與艱辛。
冷石早年曾到高天厚土的大西北參軍戍邊。部隊訓練之余,他依然畫不離手,常常口袋里裝的是小畫本,身上背的是大畫夾。部隊首長發現他的愛好后,把他調到了宣傳機關從事專業創作。3年間,他閱讀了大量中國古典文化典籍。期間又參加了北大古文函授學習,重點學習聲律及古文,讀書好古以至于成為他多年的習慣延習至今。3年部隊生活和黃土高原的滄桑厚土,悄然滋養著王冷石年輕的藝術心靈,使他多年以后的藝術創作始終有一種樸素渾穆的厚重感。復員以后,冷石工作之余,始終不懈地在藝術的道路上探索跋涉。
他認為,中國書法的一撇一捺都深深地植根于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它蘊含著文人的情感和修養,體現著東方人天人合一的審美和意境。書法藝術就與人的品格性情有了直接的關系,書法的美就不僅在于其外在的形態,更在于其內在的神韻,即它所傳達的情趣、學養、品性、胸襟、抱負等精神內涵。他喜歡老莊,為老莊的大美無言,復歸于嬰的審美理念所折服。為此,他讀書走路廣泛涉獵,在風花雪月、江河湖海之間尋覓大自然那令人嘆服的大美。好詩文、詞賦,書法工諸體,秦漢碑版、晉唐尺牘朝夕研習,宋明法帖日夜浸淫。早年對分書章草情有獨鐘,近年好狂草大幅,顛張醉素,往往沉醉。尤其對宋之蘇、黃;明之祝枝山、傅山、虛谷;清之八大、王鐸、蒲華、鄭板橋用功最深。近代吳昌碩、齊白石、于右任也無不感染和滋潤著冷石的書法取向。在他的眼里,江河湖海、花草鳥獸都是筆墨,自然萬物也盡是構圖和線條,已然分不清是書是畫,這大概就是藝術家終年累月在其狀態,浸淫濡染,物我兩忘而了然心化。生活于自然常年滲化,才能開胸襟、藏萬匯,厚積薄發。
梅花香自苦寒來。
1998年,他以一幅傳統功底深厚、藝術風格鮮明的八尺章草,獲得中國文聯、中國書協首次舉辦的首屆中國書法“蘭亭新人獎”銀獎(金獎空缺),和其他3位獲獎者并稱“蘭亭四杰”。在中國美術館正廳,中國書協原主席沈鵬先生親自為他頒獎。沈鵬評價王冷石的書法“用筆生辣,結體寬博,以八尺巨制創作,使簡約秀麗的章草增加了新的氣象,很厚重,很大氣”。文化部原部長副高占祥先生欣然拿出自己剛出版的攝影集,親筆簽名贈于王冷石。獲獎作品被中國文聯收藏。
1999年,中國文聯授予他“全國百位杰出青年書畫家” 稱號。同年,應文化部、中國文聯邀請赴中南海為國家領導人、老將軍、老紅軍現場獻禮。
書畫藝術離不開人生感悟和自然熏陶。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王冷石每年都抽出時間,孤身一人,背起畫夾、行囊,游歷祖國的名山大川,探尋感受大自然的大美與精微。絲綢之路、塞北江南、三山五岳,大都留下了他跋涉的足跡。
2005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當代美術家王冷石》個人畫集。
2008年,文化部中國文化促進會、中國文聯書畫藝術中心、北京徐悲鴻紀念館聯合主辦了“黑象心跡”當代實力派中青年書畫家八家邀請展,王冷石赫然在列。展覽期間,王冷石參展的數十幅書畫作品,以其深入傳統、語言風格獨特的氣象,受到了書畫界同仁的普遍認同。
近年來,王冷石的國畫作品多次入選國家及國際重大學術展覽。國畫作品入選第三、第四屆北京水墨畫雙年展、獲得中國美協主辦的首屆“水鄉杯”全國水墨畫大展優秀獎(最高獎)、獲得第二十屆加拿大國際水墨畫展金獎等。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他的書法作品幾乎入選所有中國書協舉辦的各類重大學術展覽并屢獲大獎,他還應邀出席“蘭亭42賢”書法雅集活動、建國55周年全國文藝界茶話會。作品先后被天安門城樓管理處、釣魚臺國賓館、中國文聯藝術中心及日本東京國立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館等藝術機構收藏,在全國幾十處名山碑林刻石。他本人被《香港大公報》、《鳳凰周刊》、《中國書法》、《美術報》、《中國書畫報》等報刊多次專題推介,和國內外幾十家畫廊、藝術機構簽約,作品多次成功拍賣。
三
觀冷石的國畫,表現形式以水墨居多,多寫荷花,兼擅蒲荻秋蓼、征雁、沙鷗、野鳧 野卉,偶爾亦作蘭竹山水,莫不生辣老成,真氣逼仄,冷逸爽峻中自有一片寧靜。這也符合中國的人文傳統,同時也是中國文人畫理想的寄托。
中國畫是寫意的藝術,立意為無上宗法。講筆墨,講氣韻,講構圖,尤注重表現畫家的心靈感悟。所謂我替花傳神,花為我代言。荷花卓爾絕俗,清麗冷艷的綽約風姿,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品質,是歷來人們寓意為純潔、高雅的精神象征,是從古至今文人墨客創作的不朽課題。
似乎從有了中國畫之日,便有了關于荷花的各種題材創作。因畫荷而成就自己藝術高峰的畫家不在少數:南宋畫院吳炳畫有《出水芙蓉》,明末畫家張子政則有《芙蓉鴛鴦圖》;現代畫家謝稚柳則以《荷雀圖》成就了自己的藝術追求,張大千更是“荷癡”,他的荷花作品傳世頗多,他常說:“賞荷畫荷,一輩子都不會厭倦” 。
然而,“畫鬼易,畫人難”,正如張大千說的那樣:“畫荷,最易也最難。易者是容易入手,難者是難得神韻。”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艷而不俗,香遠益清,是花中的翩翩君子。其形態并不復雜,但是想表現出特有的韻致和精神,卻并非易事,尤其難在脫俗。
八大所畫荷花,純以水墨為之,簡潔空靈,章法奇特,筆墨精粹。齊白石筆下的荷花,大氣醇厚,闊筆縱橫,濃墨重彩,渾然天成,獨創一格。張大千畫荷,工寫兼擅,其風格清麗飄逸,超凡脫俗。為了畫好荷花,冷石不停地從前人優秀的繪畫作品中汲取智慧和營養,并從傳統 “走進” 荷塘,使自己的創作始終有一種清凈之氣。對傳統的深入挖掘和對自然造化的深刻體驗,是冷石創作的靈感源泉。在傳統與自我之間,他始終在構建自家的筆墨程式,千萬次往返于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既醉心于八大的高古冷逸與簡潔,又熱衷于白石老人的博大與精微,以及特有的山林氣和書卷氣。蒲華的自由恣肆以及無意于佳甚至是不修邊幅的個性舒展,板橋的奇偉與峻拔,大千的浪漫,潘天壽、李苦禪的雄強與霸悍,他無不悉心體會,廣加臨摹。從而融匯于心,發之于筆端,殷勤構建著自己的水墨世界和藝術語言。
王冷石所畫的荷花,和一般畫家的荷花也有著很大的不同。冷石多采用大開大闔、上下縱橫,大疏大密的布局,無論畫面是簡是繁,看似無意處卻十分注意點、線、面的布局,將實處處理成大的團塊,使之與空白處形成較強的對比,層次豐富,墨韻多變,突出主體。他畫的荷花簡潔雅致,風骨猶存,通過水墨意蘊的豐富變化來表現光影流變,暗合著天人合一的和諧清韻。
冷石之荷,風姿綽約,暗香猶存,令人驚喜。那些讓人看了心生感動的荷花,開得那么絢爛,那么安靜,訴說著一種不可言傳的美。冷石筆下的荷花,明顯地帶有了一些禪意,他是懷了如參佛相般的敬畏和信徒般的虔誠去重塑他心中的圣花——蓮花。那清雅雋永的風神正是從那田田荷葉、枝枝或露或藏花朵上蕩漾出來,仿佛秋水佳人,宛如置身于洪荒野渚,抬望眼;一枝白蓮隨風搖曳,恰似美目斜眄,佳人出浴……
“我理想中的精神家園,一定是小溪村舍、茅屋竹床。不必名花,亂荻老荷、野草雜樹就夠了。”可見,這是他兒時記憶中不可磨滅的烙印和對靈魂原始的寄托。我相信,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藝術素養,有選擇地吸收傳統及當代藝術的精華,以澄明的心境傾聽自然,把生命和激情注入筆端,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冷石做到了。他偶然也會為自己探索的方向而欣慰,除去對藝術固有的執著和追求不說,即便對人、對生活,對生活中的種種風風雨雨,他也總是那樣從容和淡定。
冷石說,等再經過一些沉淀和積累,他會在適當的時候作一次檢閱和展示。他說:“書畫技微,其用也宏。”我想那將是他藝術生命的另一種涅槃。【原標題:老漁戲浪 小棹攜歌 ——走近著名書畫家王冷石】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王冷石書畫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