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詩書畫三絕
在古陽軒落座,王鳴先生就向我遞來了一本裝幀考究、印刷精良、最近出版的新書——《讀荷》,吳長忠散文詩9首,王鳴書寫,張文江繪畫。信手翻閱,文辭清新,書法老到,插圖精良,使人愛不釋手。
生于1957年的王鳴從小就喜歡文學作品,他出生于文藝世家,舅舅是一位劇作家,舅母是劇團的名角。受家庭的熏陶,王鳴很喜歡詩歌等文學作品,尤其是散文詩,短小精致,讀來別有一番味道。
談及《讀荷》,王鳴微笑著將這本書的來歷道來。剛開始,王鳴讀到了河南省文聯黨組書記吳長忠先生的一組散文詩,“一片大海、一條河流、一壺池塘、一個故鄉,還有幾枝花朵”,作者在俗事和凡物中體味生活,發現奧秘,揭示事理,品味人生。詩心、詩意、詩情,深深地打動了王鳴,由于喜歡,就用小楷抄錄了一遍,被吳長忠先生看到之后,很是欣喜,逢友人造訪,便予展示,博得一片好評。很快,省內文化圈的高朋良友建言獻策,要求出版成書。吳長忠先生覺得美意難違,邀請河南著名畫家張文江先生插圖,后由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內文為宣紙,出版后受到讀者廣泛贊譽,被省文學院原院長孫蓀、著名作家張宇、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宋華平、名譽主席周俊杰譽為“當代河南詩書畫三絕”。
從小開始刻苦練字
王鳴說,他7歲開始在洛陽上小學,同年開始練字。當時字帖類出版物很少,能看到的字帖更少,他只能經常去書店,看各種書籍封皮上的題字,那是他當時最好的學習對象。
由于學習成績好,王鳴從小學開始就擔任班長,文革時期,經常組織同學沿街串巷在墻報上書寫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談到這里,王鳴坦言,出墻報,也是他練字的一個“陣地”。
到了20世紀80年代,市場上開始出現一少部分字帖,王鳴看了愛不釋手。他曾用鋼筆雙鉤過書法大家于右任的《標準草書》,還有隸書《石門頌》等,通過雙鉤,他對漢字的理解,對草書和隸書的結構、用筆特點等有較深的體會。
30年之后的今天,王鳴還一直念念不忘,他說,這段練字經歷對學習書法有很大的幫助,雖然苦,但是樂在其中,這是他終生難忘的一種學習途徑。
后來,王鳴開始練習唐楷,褚遂良、柳公權、顏真卿等大書法家的碑帖,成為他的研習對象。尤其是褚遂良,對王鳴影響最大。《雁塔圣教序》的漢字結構,讓王鳴感悟至今。
書法大賽頻頻獲獎
1984年,河南省第一屆中原書法大賽,讓原本學畫的王鳴改變了自己的創作方向。最初,王鳴在天津美院跟隨霍春陽先生學習花鳥畫,后來又師從白庚延先生學畫山水。首屆中原書法大賽上,王鳴獲得三等獎,獲獎作品發表在《中國青年報》,一下子名聲大噪,收到的求字、求教信件每天至少幾十封。
王鳴說,1984年的中原書法大賽,打響了中國書法熱的第一槍,塵封了幾十年的書法從此開始蘇醒,經過持續不斷的活動,1984年—1994年,形成了“全國書法熱10年”。10年間,全國舉辦各類書法比賽,書法展覽逐漸走上正軌。
獲獎之后,王鳴將時間和精力逐步轉向書法創作。后來,王鳴又先后獲得第二屆中原書法大賽一等獎、全國首屆神龍書法大獎賽金獎、“賽克勒杯”中國書法競賽一等獎等獎項。作品先后入展全國第三、六、八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四、五、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一、二屆正書展,全國首屆行草展,首屆國際青年書法展等一系列大展。作品被中南ú?、人民大會堂、美國賽克勒博物館等國內外文博單位收藏。
熱心扶持書法新秀
擔任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之后,王鳴開始積極為省內青年書法家尤其是我市書法家服務,策劃開展各種活動,悉心培養和指導青年作者。
2010年,在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作品展中,洛陽入展獲獎有6人,這在全國都是非常罕見的,實現了洛陽書法在國展歷史上的突破。因為書法基礎工作做得好,書法作者隊伍逐步擴大,近幾年,參加河南省書法展的群眾作者,洛陽都名列前茅,獲獎人數較多,尤其青年書法作者層出不窮。偃師、新安先后被中國書協授予“中國書法之鄉”稱號,更是為洛陽增光添彩。目前,洛陽有國家級書協會員近百人,省級會員1200余人,市級會員數千人。
王鳴說,從藝者的成功,雖然要借助一定的氛圍,但更要有天分。洛陽有其他城市不可比擬的優越條件,周邊文化資源異常豐富。但是洛陽在有著自身優勢的同時,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首先需要領導重視。王鳴認為,書法是最能與洛陽十三朝古都底蘊相表里的一種文化,但周邊個別縣還沒有實現國家級會員零的突破,還需要引起當地政府和領導的重視,關注書法隊伍的建設和發展,在培養和發現新人上下些功夫,把縣級文化融入到洛陽的大文化氛圍之中。
其次,洛陽打造國際文化旅游名城,應該打造文化品牌。在關于洛陽精神的討論會上,王鳴曾站在書法的角度談了他眼中的洛陽精神:“沿著中國書法史的發展脈絡,它有主題精神。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情,明人尚意,這就是精神。今天崇尚什么?應該崇尚河洛精神。這精神需要提倡,需要宣傳。提倡主題精神,文化是根。文化涵蓋了很多,儒、道、釋,書與畫等等。概括起來就是:帝都、包容、尚德、進取。洛陽,擁有五千年的歷史,用千年帝都的胸懷,不斷開拓進取,以對外開放的姿態迎接新的未來。”
再次,書法應與地方文化旅游建設相結合,不能僅僅是自然景觀的走馬觀花,還應是人文景觀的深入人心。以欒川老君山老子文化廣場為例,王鳴配合省書協,策劃組織了來自國內的81位書法名家,以正、行、隸、篆四種字體書寫81章《道德經》,每人一章,并勒石刻碑,立于老子文化廣場之上。這樣游客在老君山既欣賞了神奇的自然風光,又領略了《道德經》的精神內涵,還能感受中國書法的藝術魅力。一舉三得,是傳統書法在當代的一種良好發展形式。
建言獻策奉獻愛心
王鳴是政協河南省委員會第九、十兩屆委員,在筆墨之余,他認真履行政協委員職責,關注民生,從教育、醫療、社會安全等方面入手,獻計獻策。
王鳴關注民生不僅僅停留在口頭,他還熱心社會公益事業,面對國家突發的大災大難,曾多次作出義舉。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后,王鳴在第一時間組織洛陽書畫家20余人創作出30余幅作品,由洛陽市紅十字會牽頭義賣,所得30余萬元全部捐贈賑災。其中,王鳴的作品《大愛無疆》現場拍得6.5萬元。2010年玉樹地震發生后,王鳴再次組織書畫義賣,其創作的《情系災區,玉樹不倒》等募得善款數十萬元。
在抗震救災之外,王鳴還經常參加、支持洛陽紅十字會的各項慈善活動。
藝無止境永不滿足
王鳴坦言,人一旦成名之后,不能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有很多人成名之際時即是消失之時,獲獎只是證明這一階段學習的知識得到專家的認可,真正獻身藝術的藝術家需要花費一生之力。作為書法家,要想永葆藝術青春,更應該沉下去,靜下來,把過去所學的東西梳理一下,經常反省自己,才會不斷提高。
雖然已經是書法名家,王鳴還堅持天天臨帖。他說,對書法家而言,臨帖是一輩子的事,只有堅持臨帖,才能更好地讀懂字帖的內涵。
談到自己的書法創作,王鳴說他將繼續保持旺盛的創作勢頭,不掉隊,潛心鉆研,深挖傳統,楷書仍以褚遂良為根基,夾雜北魏以及清代的何紹基,不斷學習,糅合新元素,求新求變,豐富自己的創作語言。行草書以二王為主脈,承襲宋元明清之精華,崇尚高古、淳樸、簡遠。
眼下,王鳴創作完成了一幅18米長的草書長卷《洛神賦》,計劃于年底前正式出版。王鳴坦言,在創作之前,他曾遍覽了歷代前輩書寫曹植《洛神賦》的不同作品,對自己的這幅新作還是比較滿意的。
古陽軒主談書畫
大家都知道王鳴是書法家,卻忽略了他的畫家身份。1981年,王鳴就開始學習繪畫,油畫、水粉、國畫、素描等,都曾涉獵,打下了良好的基本功。從1984年開始,王鳴的畫名逐漸被書名所掩,畫家王鳴便被人“刻意”隱藏起來。
走進王鳴自己設計的古陽軒,進門是一扇屏風,古色古香,屏風之后就是王鳴的書畫展廳,掛滿了王鳴不同時期的書畫作品。展廳繼續往里,是王鳴的創作室。談及“古陽軒”這個名字,王鳴說,自己出生在開封,成長在洛陽,兩個城市都是“古”都,就取“古陽”二字,“陽”指代洛陽。還有一層意思,龍門西山有古陽洞,龍門二十品有十九品都在古陽洞,他自稱古陽軒主正是對古陽洞的一種敬意。
王鳴是書法家,是畫家,也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他的創作室里,一尊達摩祖師像,一尊觀音菩薩像,小香爐里,點燃著一炷香,禪意很濃。王鳴說自己是個廣結善緣的人,做事的原則就是與人為善。
王鳴說,藝無止境,搞藝術的永遠沒有滿意的一天,只有不斷突破自己,才能邁上更高的臺階。【原標題:“搞藝術的永遠沒有滿意的一天!”——走近書畫名家、古陽軒主王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