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名人名家 >> 書畫鑒賞與收藏 >> 瀏覽開封

“搞藝術的永遠沒有滿意的一天!”——走近書畫名家、古陽軒主王鳴

2012/6/29 15:34:44 點擊數: 【字體:

 
    王鳴先生是洛陽書畫界的名人,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省書協楷書專業委員會主任,還兼有其他一些社會職務。和王鳴先生見過幾次面,卻一直沒有對話的機會,因緣際會,在9月中旬,我有幸走進古陽軒,和王鳴先生進行了一次較深的交流。由此,書法名家、古陽軒主王鳴的書畫歷程,一點點展現。

“搞藝術的永遠沒有滿意的一天!”——走近書畫名家、古陽軒主王鳴

    河南詩書畫三絕

    在古陽軒落座,王鳴先生就向我遞來了一本裝幀考究、印刷精良、最近出版的新書——《讀荷》,吳長忠散文詩9首,王鳴書寫,張文江繪畫。信手翻閱,文辭清新,書法老到,插圖精良,使人愛不釋手。

    生于1957年的王鳴從小就喜歡文學作品,他出生于文藝世家,舅舅是一位劇作家,舅母是劇團的名角。受家庭的熏陶,王鳴很喜歡詩歌等文學作品,尤其是散文詩,短小精致,讀來別有一番味道。

    談及《讀荷》,王鳴微笑著將這本書的來歷道來。剛開始,王鳴讀到了河南省文聯黨組書記吳長忠先生的一組散文詩,“一片大海、一條河流、一壺池塘、一個故鄉,還有幾枝花朵”,作者在俗事和凡物中體味生活,發現奧秘,揭示事理,品味人生。詩心、詩意、詩情,深深地打動了王鳴,由于喜歡,就用小楷抄錄了一遍,被吳長忠先生看到之后,很是欣喜,逢友人造訪,便予展示,博得一片好評。很快,省內文化圈的高朋良友建言獻策,要求出版成書。吳長忠先生覺得美意難違,邀請河南著名畫家張文江先生插圖,后由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內文為宣紙,出版后受到讀者廣泛贊譽,被省文學院原院長孫蓀、著名作家張宇、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宋華平、名譽主席周俊杰譽為“當代河南詩書畫三絕”。

    從小開始刻苦練字

    王鳴說,他7歲開始在洛陽上小學,同年開始練字。當時字帖類出版物很少,能看到的字帖更少,他只能經常去書店,看各種書籍封皮上的題字,那是他當時最好的學習對象。

    由于學習成績好,王鳴從小學開始就擔任班長,文革時期,經常組織同學沿街串巷在墻報上書寫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談到這里,王鳴坦言,出墻報,也是他練字的一個“陣地”。

    到了20世紀80年代,市場上開始出現一少部分字帖,王鳴看了愛不釋手。他曾用鋼筆雙鉤過書法大家于右任的《標準草書》,還有隸書《石門頌》等,通過雙鉤,他對漢字的理解,對草書和隸書的結構、用筆特點等有較深的體會。

    30年之后的今天,王鳴還一直念念不忘,他說,這段練字經歷對學習書法有很大的幫助,雖然苦,但是樂在其中,這是他終生難忘的一種學習途徑。

    后來,王鳴開始練習唐楷,褚遂良、柳公權、顏真卿等大書法家的碑帖,成為他的研習對象。尤其是褚遂良,對王鳴影響最大。《雁塔圣教序》的漢字結構,讓王鳴感悟至今。

    書法大賽頻頻獲獎

    1984年,河南省第一屆中原書法大賽,讓原本學畫的王鳴改變了自己的創作方向。最初,王鳴在天津美院跟隨霍春陽先生學習花鳥畫,后來又師從白庚延先生學畫山水。首屆中原書法大賽上,王鳴獲得三等獎,獲獎作品發表在《中國青年報》,一下子名聲大噪,收到的求字、求教信件每天至少幾十封。

    王鳴說,1984年的中原書法大賽,打響了中國書法熱的第一槍,塵封了幾十年的書法從此開始蘇醒,經過持續不斷的活動,1984年—1994年,形成了“全國書法熱10年”。10年間,全國舉辦各類書法比賽,書法展覽逐漸走上正軌。

    獲獎之后,王鳴將時間和精力逐步轉向書法創作。后來,王鳴又先后獲得第二屆中原書法大賽一等獎、全國首屆神龍書法大獎賽金獎、“賽克勒杯”中國書法競賽一等獎等獎項。作品先后入展全國第三、六、八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四、五、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一、二屆正書展,全國首屆行草展,首屆國際青年書法展等一系列大展。作品被中南ú?、人民大會堂、美國賽克勒博物館等國內外文博單位收藏。

    熱心扶持書法新秀

    擔任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之后,王鳴開始積極為省內青年書法家尤其是我市書法家服務,策劃開展各種活動,悉心培養和指導青年作者。

    2010年,在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作品展中,洛陽入展獲獎有6人,這在全國都是非常罕見的,實現了洛陽書法在國展歷史上的突破。因為書法基礎工作做得好,書法作者隊伍逐步擴大,近幾年,參加河南省書法展的群眾作者,洛陽都名列前茅,獲獎人數較多,尤其青年書法作者層出不窮。偃師、新安先后被中國書協授予“中國書法之鄉”稱號,更是為洛陽增光添彩。目前,洛陽有國家級書協會員近百人,省級會員1200余人,市級會員數千人。

    王鳴說,從藝者的成功,雖然要借助一定的氛圍,但更要有天分。洛陽有其他城市不可比擬的優越條件,周邊文化資源異常豐富。但是洛陽在有著自身優勢的同時,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首先需要領導重視。王鳴認為,書法是最能與洛陽十三朝古都底蘊相表里的一種文化,但周邊個別縣還沒有實現國家級會員零的突破,還需要引起當地政府和領導的重視,關注書法隊伍的建設和發展,在培養和發現新人上下些功夫,把縣級文化融入到洛陽的大文化氛圍之中。

    其次,洛陽打造國際文化旅游名城,應該打造文化品牌。在關于洛陽精神的討論會上,王鳴曾站在書法的角度談了他眼中的洛陽精神:“沿著中國書法史的發展脈絡,它有主題精神。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情,明人尚意,這就是精神。今天崇尚什么?應該崇尚河洛精神。這精神需要提倡,需要宣傳。提倡主題精神,文化是根。文化涵蓋了很多,儒、道、釋,書與畫等等。概括起來就是:帝都、包容、尚德、進取。洛陽,擁有五千年的歷史,用千年帝都的胸懷,不斷開拓進取,以對外開放的姿態迎接新的未來。”

    再次,書法應與地方文化旅游建設相結合,不能僅僅是自然景觀的走馬觀花,還應是人文景觀的深入人心。以欒川老君山老子文化廣場為例,王鳴配合省書協,策劃組織了來自國內的81位書法名家,以正、行、隸、篆四種字體書寫81章《道德經》,每人一章,并勒石刻碑,立于老子文化廣場之上。這樣游客在老君山既欣賞了神奇的自然風光,又領略了《道德經》的精神內涵,還能感受中國書法的藝術魅力。一舉三得,是傳統書法在當代的一種良好發展形式。

    建言獻策奉獻愛心

    王鳴是政協河南省委員會第九、十兩屆委員,在筆墨之余,他認真履行政協委員職責,關注民生,從教育、醫療、社會安全等方面入手,獻計獻策。

    王鳴關注民生不僅僅停留在口頭,他還熱心社會公益事業,面對國家突發的大災大難,曾多次作出義舉。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后,王鳴在第一時間組織洛陽書畫家20余人創作出30余幅作品,由洛陽市紅十字會牽頭義賣,所得30余萬元全部捐贈賑災。其中,王鳴的作品《大愛無疆》現場拍得6.5萬元。2010年玉樹地震發生后,王鳴再次組織書畫義賣,其創作的《情系災區,玉樹不倒》等募得善款數十萬元。

    在抗震救災之外,王鳴還經常參加、支持洛陽紅十字會的各項慈善活動。

    藝無止境永不滿足

    王鳴坦言,人一旦成名之后,不能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有很多人成名之際時即是消失之時,獲獎只是證明這一階段學習的知識得到專家的認可,真正獻身藝術的藝術家需要花費一生之力。作為書法家,要想永葆藝術青春,更應該沉下去,靜下來,把過去所學的東西梳理一下,經常反省自己,才會不斷提高。

    雖然已經是書法名家,王鳴還堅持天天臨帖。他說,對書法家而言,臨帖是一輩子的事,只有堅持臨帖,才能更好地讀懂字帖的內涵。

    談到自己的書法創作,王鳴說他將繼續保持旺盛的創作勢頭,不掉隊,潛心鉆研,深挖傳統,楷書仍以褚遂良為根基,夾雜北魏以及清代的何紹基,不斷學習,糅合新元素,求新求變,豐富自己的創作語言。行草書以二王為主脈,承襲宋元明清之精華,崇尚高古、淳樸、簡遠。

    眼下,王鳴創作完成了一幅18米長的草書長卷《洛神賦》,計劃于年底前正式出版。王鳴坦言,在創作之前,他曾遍覽了歷代前輩書寫曹植《洛神賦》的不同作品,對自己的這幅新作還是比較滿意的。

    古陽軒主談書畫

    大家都知道王鳴是書法家,卻忽略了他的畫家身份。1981年,王鳴就開始學習繪畫,油畫、水粉、國畫、素描等,都曾涉獵,打下了良好的基本功。從1984年開始,王鳴的畫名逐漸被書名所掩,畫家王鳴便被人“刻意”隱藏起來。

“搞藝術的永遠沒有滿意的一天!”——走近書畫名家、古陽軒主王鳴

       
    走進王鳴自己設計的古陽軒,進門是一扇屏風,古色古香,屏風之后就是王鳴的書畫展廳,掛滿了王鳴不同時期的書畫作品。展廳繼續往里,是王鳴的創作室。談及“古陽軒”這個名字,王鳴說,自己出生在開封,成長在洛陽,兩個城市都是“古”都,就取“古陽”二字,“陽”指代洛陽。還有一層意思,龍門西山有古陽洞,龍門二十品有十九品都在古陽洞,他自稱古陽軒主正是對古陽洞的一種敬意。

    王鳴是書法家,是畫家,也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他的創作室里,一尊達摩祖師像,一尊觀音菩薩像,小香爐里,點燃著一炷香,禪意很濃。王鳴說自己是個廣結善緣的人,做事的原則就是與人為善。

    王鳴說,藝無止境,搞藝術的永遠沒有滿意的一天,只有不斷突破自己,才能邁上更高的臺階。【原標題:“搞藝術的永遠沒有滿意的一天!”——走近書畫名家、古陽軒主王鳴】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洛360°》第二期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