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趙鑒鉞先生的隸書以及數十年間其隸書風格之變,像我們這些關注書法的人,是相當熟悉的。早年,他的隸書作品娟秀、清奇、典雅,隨著他研究的深入以及審美取向的變化,他的隸書用筆變化復雜起來,線條和筆墨語言更加豐富,變得厚實而犀利、渾厚而奇逸。
與其隸書風格之變所不同的是鑒鉞先生的行書。我一直覺得,趙先生的行書一直走著一條比較雅氣的路子,并把過去娟秀清奇的風格日漸演繹得溫潤而蘊藉,內涵更加豐富。就如同那清冽而甘爽的佳釀,窖藏得久了,就變得醇厚而溫婉。
因為多次在國家級大展中獲獎的都是隸書,所以很多人認為趙先生只擅長隸書,殊不知對于行草的學習,在他的書法生涯中從未間斷過。自《圣教序》入手,到《十七帖》、《書譜》以及米芾、黃道周、王鐸、謝無量、張大千、黃賓虹等諸家的行草書,他都下了很大工夫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臨習。我見過趙先生的不少行書作品,可以說,上世紀90年代,他的行書作品已經十分成熟了,其中“二王”的筆法要多些,用筆干干凈凈,很爽快,洋溢著一種朝氣蓬勃的氣息。
1998年,趙鑒鉞先生調到開封書畫院工作,成為職業書畫家。那時候趙先生40多歲,在藝術上正是思維活躍的時候,站在職業藝術家的高度,他所關注和思索的又多起來。我記得那兩年和他接觸,他經常為自己的藝術往哪個方向走而苦惱。我覺得這種苦惱恐怕好多藝術家都經歷過,相反,那些往往看著自己作品沾沾自喜挑不出一點兒毛病者,怕是難以找到明天的出路。
2000年,趙先生的書法風格發生了明顯變化,包括他的行書。他將自己最喜歡而且反復學習過的三大家徐生翁、謝無量、黃賓虹的行書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據個人喜好,最終選定了謝無量的行草書,開始在謝無量書風上下大工夫。趙先生做事極其認真嚴謹,隨著日漸深入的臨習和研究,他對謝無量的書法有了十分深刻的領悟,并撰寫了萬余字的研究文章:《筆挾元氣唱大風——學者型書家謝無量論》,刊登在《書法》上。沉浸在謝無量的世界里,傳統文化積淀深厚的趙先生慢慢找到了自己行書藝術新的語言符號。四五年間,他的行書明顯較原來含蓄蘊藉,筆法和結構因更加豐富而顯得多姿多彩。
書如其人,趙先生為人處世認真嚴謹,戲弄的筆墨在他的作品中是找不到半點兒的,但這似乎使作品中缺少了一點兒靈動、奔放或者瀟灑的意味。為了進一步豐富自己的行書藝術語言,他又重新深入研究大樸大雅的黃賓虹行書。黃賓虹的書法具有濃濃的金石趣味,充滿理性光輝,但用筆和用墨靈動而隨意,沖淡平和。
一晃又是若干年,對黃賓虹行書的研究,無疑使趙先生的行書藝術又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這些更加豐富的藝術語言和醇厚如老酒一般的圓融之氣,從趙先生近幾年的行書作品中是不難看出的。張德卿【原標題:書藏雅韻 醇厚溫婉——讀趙鑒鉞先生行書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