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是冥冥巧合,故而與畫筆結緣;許是本就有著踏實、認真的性格,故而偏喜氣勢磅礴的山體、偏愛表現山體的雄渾與厚重,便一筆一劃地把自己寫入了一幅幅青山綠水間。也正因他與畫的融為一體,那幅幅山水才顯出令觀者產生某種共鳴的奇妙感覺。
王志民覺得畫山雖不高,卻仍可表現山體雄偉之姿,巍峨高大的山體映射出他內心的剛強;他不喜小橋流水,卻喜畫細小流水,長流的細水折射出他那顆堅持不懈的恒心。山間、林間、溪水之上的云,也是他所喜愛著墨的,他認為畫上那些或輕或重、或濃或淡的云給畫面賦予了一種精氣神。
畫家李珂鈞講得好,“對待你所創造的筆下形象,只有把自己的靈魂溶進去了,才能夠畫出一幅真正有鮮活靈性的作品,需要的是不斷豐富自己的學養,磨練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功力。”基于對繪畫的熱愛,王志民素來把生活重心放在作畫上,師己心,師于大自然,所作山水不僅僅是拘泥于山川景物的具像寫實,也注重于塑造有靈氣的畫作意境,同時也通過各種途徑用心學習,細細揣摩,化人為己,力求出新,且出心。
物資匱乏的年代,他為自己創造條件畫畫;從事了與繪畫相關的工作,他更加勤奮地畫畫,他的繪畫基礎在不知不覺中日漸堅實;越來越覺得自己繪畫修養不夠的時期,他選擇考學,以此豐滿自身的繪畫文化底蘊;與大自然共同作畫的時候,枯枝劃傷,踩空跌倒,烈日暴曬,嚴寒驅體,他依舊會心作畫,并樂此不疲。回到家中,將外出寫生創作好的作品往墻上一掛,便怡然自得了,所有疲勞感頓失。正所謂,孟子云:“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以此形容王志民與繪畫的情緣關系,不足為過。正是歷經千苦萬甜,王志民的繪畫功力得以步步提升。
王志民以一顆甘于寂寞的心,一個寧靜平和的心境,一支揮灑筆墨的畫筆,行走在白山黑水間,素心手寫祖國大好河山,將情于景。他畫畫不單純追求在技法上的表現,更多的是在通過畫面他對生活的體會及情感,樸實而無華,簡單而富含哲理,給人視覺享受的同時,也常能于細細品味他的作品間喚起心靈深處被遺忘的某種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