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開封風情 >> 特色訪談 >> 瀏覽開封

北宋東京城的節日風俗

2015/5/26 11:02:56 點擊數: 【字體:


     后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春節即將到來,后周宮廷中一派節日氣氛,七歲的小皇帝和大臣們正準備歡度這一傳統佳節。然而,就在這時鎮(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縣)兩州的邊關來報,說北漢和契丹聯合入侵。農歷正月初一,后周朝廷命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領大軍前往抵御。大軍行至開封東北45里的陳橋驛,發生了兵變。由此,趙匡胤建立了宋王朝,取年號為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定都開封,改名東京。從此,在北宋一百六十七年的歷史中,商品經濟、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發展都達到了封建王朝的頂峰。作為首都的北宋東京城,極盛時人口達150萬上下,是全國第一大都市。
 
    北宋東京城的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古代稱元日,又稱正旦、元旦、元正、歲朝、年朝等。《尚書大傳》又稱正旦為歲只朝、月三朝、日之朝。自從公歷紀年為主后,俗將公歷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稱元旦,以免混淆。因正月初一離立春節很近,故稱為春節。元日為一年之始,故官方民間,皆以為大節日。宋王楙《野客叢書》云:國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節為大節日,七日假。
 
    中國傳統歷法歲首正月初一,現今無論中國還是海外華人中都統一稱為:春節;但在中國歷史上卻稱之為:元旦(現在的公歷一月一日亦稱元旦)、元日、上日!渡袝•舜典》: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正月初一,舜在堯的太廟接受了禪讓的帝位)。宋吳自牧在《夢粱錄•正月》中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稱為新年。
 
    北宋東京城的元旦,宮廷里舉行大朝會,天子受百官朝賀,俗謂之排正仗。此時,常有遼(契丹)、高麗、交州、三佛齊、真臘、大食及西夏、于闐、回紇等使臣前來朝賀。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有:大遼大使頂金冠,后檐尖長,如大蓮葉,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帶,如漢服。大使拜則立左足,跪右足,以兩手著右肩為一拜。副使拜如漢儀。……回紇皆長髯高鼻,以匹帛纏頭,散披其服。于闐皆小金花氈笠、金絲戰袍、束帶,并妻男同來,乘駱駝,氈兜銅鐸入貢。其中遼(契丹)使臣朝見完畢,翌日要到相國寺燒香,次日于南御苑射箭,朝廷選善射武臣伴射。伴射得勝,京師市井兒攔路爭獻口號,觀者如堵。
 
    自元旦開始,東京士庶人家,早早起床,梳洗打扮,換穿新衣,同親朋好友相互道賀。貧民百姓也要穿上新衣或干凈衣服,把酒相賀。此日始,開封府放關撲三日。所謂關撲帶有賭博性質,即商人們的所有商品既可以賣,亦可以撲。關撲雙方約定好價格,用頭錢(即銅錢)在瓦罐內或地上擲,根據頭錢字幕的多少來判定輸贏。贏可折錢取走所撲物品,輸則付錢。關撲還不僅限于日常生活用品,有時賭得很大:有以一笏撲三十笏者。以至車馬、地宅、歌姬、舞女,皆約以價而撲之。關撲這種亦商亦賭的方式,簡潔明了,且帶有很大的偶然性,故在民間非常盛行。但平常時日,官府禁止關撲。假日開放,坊巷之間一般以食物、動使(日常用器具)、果實、柴炭之類關撲。入夜,貴家女子或入場縱觀關賭,或入市店飲宴:慣習成風,不相笑訝(《東京夢華錄》)。
 
    在節日里,東京馬行街、潘樓街、州東宋門外、州西梁門外、州北封丘門外及州南一帶:皆結彩棚,鋪陳冠梳、珠翠、頭面、衣著、花朵、領抹、靴鞋、玩好之類。間列舞場歌館,車馬交馳。元旦節的飲食方面,東京人也有許多習俗。大部分家庭愛食素餅,又稱:年懷饦。人們在正月初一:皆煎術湯以飲之,并燒蒼術,又辟除疫癘之氣。許多人家還用盤柏一枝、柿一枚、橘一枚,就中擘開,眾分食之:以為一歲百事吉之兆(《東京夢華錄》)。
 
    立春前一日,開封府進土牛入禁中,開封縣和祥符縣則進土牛于開封府南門,進土牛時,有鼓樂相迎。進土牛的同時,還有泥塑的耕夫、犁具等物。立春日,宰相、執政大臣、親王、百官入賀:有司為壇,以祭先農,官吏各具彩杖,環擊牛者三,所以示勸耕之意。開封府的官吏亦如此辦理,謂之:鞭春;亦稱為:打春。鞭春用的彩杖,又稱春杖。系用五色彩絲纏成,每個官吏兩條。鞭春時還有歌詞,宋蘇東坡曾有詩云:春牛春杖,無限風光來海上。
鞭春活動,源淵于上古:出土牛、送寒牛等古禮,表示送寒迎暖,勸耕又兆豐年之意。正因為如此,北宋之世,鞭春儀式隆重,群眾為爭土牛,簡直達到互相搶奪的程度。據記載:立春鞭牛訖,庶民雜沓如堵,頃刻間分裂都盡,又相攘奪,以至毀傷身體者,歲歲有之,得牛肉者,其家宜蠶,亦治病。
 
    在東京,為了滿足士庶人家喜春牛的愿望,百姓們自造小春牛,在市場上出售!稏|京夢華錄》記載:(開封)府前左右,百姓賣小春牛,往往花裝欄坐,上列百戲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獻遺。這樣把古禮藝術化、商品化,成為北宋東京鞭春的又一個特點。
 
    立春亦有節日食品,東京城人家:以韭黃生菜食冷淘。人們還喜愛:食烹豚。這種食品極為工巧:其碟(月字偏旁)切有細如絲者。
 
    其他如撰寫春帖子、請春詞、朝廷賜春宴、賜春旛等,多在皇室和官員中活動。前者為翰林學士們借寫帖詞之機,向朝廷歌功頌德或寓規諫之意。后者則為朝廷以立春之日,向官員賞賜。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都希望有一個好年景。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道家謂之上元,是夜有燃燈之習,故又稱謂上元節為燈節。中國古代的燈節,與佛教傳入有一定的姻緣,但把燃燈變成花燈展覽與傳統文娛活動相結合,則是南唐以后的事情。據元脫脫撰《宋史•禮志》記載:三元張燈,本起于方外之說,自唐以后,常于正月望夜開坊市門燃燈,宋因之,上元前后各一日,城中張燈,大內正門結彩為山樓影燈,教坊陳百戲,……四夷蕃客各依本國歌舞列于樓下,東華、左右掖門、東西角樓、城門大道、大宮觀寺院,悉起山棚,張樂陳燈,皇城雉碟亦遍設之。其夕,開舊城達旦,縱士民觀,后增至十七、十八夜。
 
    所謂三元,即上元、中元(七月十五日)、下元(十月十五日)。三元張燈,宋初有之。至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六月,下令罷去中元、下元張燈,只保留上元燈展習俗。上元張燈,宋以前一般為一日,少數年代亦有為三日的。宋初沿襲三日張燈之習,至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下詔:上元張燈,舊止三夜,今朝廷無事,區字乂安(乂,音yi,第四聲,意太平無事),況當年谷之豐,宜從士民之樂。具令開封府更放十七、十八兩夜燈。此為東京上元五夜燈的來歷,起于十四日至十八日。太宗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又把:燃燈五夜著為令;形成一種制度。因此,在北宋時期,除有大的自然災害、皇室重要成員的喪葬、對外戰爭及其他情況外,每年上元節者要舉行大型燈展,同時演出百戲,成為東京元宵節的習俗。
 
    關于上元節的盛況,在北宋中期已是熱鬧非凡,官府亦于此時休假三天,以便官吏觀賞。        宋王安石在《癸卯追感正月十五事》詩中寫道:
 
    正月端門夜,金輿縹渺中。
    傳觴三鼓罷,縱觀萬人同。
    警蹕聲如在,嬉游事已空。
    但令千載后,追詠太平功。
 
    他在《上元戲呈貢父》詩中寫道:
 
    車馬紛紛白晝同,萬家燈火暖春風。
    別開閶闔壺天外,特起蓬萊陸海中。
    盡取繁華供俠少,只分牢落與衰翁。
    不知太一游何處,定把青藜獨照公。
 
    宋代的詩人們關于上元觀燈之詩,很多很多,可見上元燈節給人們的印象之深。
 
    北宋末年,宋徽宗為顯太平景象,使東京城燈展更為新奇壯觀。為了辦好燈展,事先在景龍門一帶進行預展,名曰:預賞!宋萬俟詠在《鳳凰枝令》一詞的小序中寫道:景龍門,古酸棗門也,自左掖門之東,為夾城南北道,北抵景龍門,自臘月十五日放燈,縱都人夜游,婦女游者,珠簾下邀往,飲以金甌酒。
 
    這說明以“預賞”為名,實際在頭一年的十二月十五日,已讓市民們觀燈了。
 
    據宋羅燁編《醉翁談錄》記載,東京自正月初在東華門外為燈市,有燈球、燈槊、絹燈籠、日月燈、詩牌燈、鏡燈、學燈、馬騎燈、鳳燈、水燈、琉璃燈、影燈等。由此可見,出賣燈的品種相當多,式樣已很精巧了。皇宮內:鳳燭龍燈,燦然如畫,奇偉萬狀,不可名言;食巧希簣F團皆植燈槊。這種燈槊:以竹一本,其上破之為二十條或十六條,每兩條以麻合系其梢,而彎曲其中,以紙糊之,則成蓮花一葉,剪刀草于花之下,唯都人為之。其他如葆真宮的玉柱簾隔窗燈,亦非精工不能制造。
 
    關于上元燈展的盛況,記載最詳的當數《東京夢華錄》,該書在元宵一節里,詳述了皇宮前的大型棚彩燈,彩山上:皆畫神仙故事;彩山左右,以彩結文殊、普賢跨獅子、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手能動搖。又用轆轤絞水上燈山尖頂,用木世貯水,隨時放下,如瀑布下瀉。彩山前左右門上,巨型龍燈,亦很壯觀。巨龍用草縛成,再以青幕遮之,草上密置燈燭數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自燈山與宣德門樓大街,約百余丈,用棘刺圍繞,若盆之狀,謂之棘盆。內豎兩長竿,高數十丈:以繒綵結束,紙糊百戲人物,懸于竿上,風動宛若天仙。燈與游藝相結合,為官辦燈展區的一個特點,游人車水馬龍,不可駐足;实垴{臨宣德樓,即看這部分燈展。
 
    各個寺院里,使和尚們自臘月開始:教化上元燈油錢。上元之夜,各寺院燈競出新奇,以招游人。其中相國寺為觀燈者必游之地,寺內的詩牌燈,用木牌做成,雕上文字,外罩紗絹,內里燃燈。各詩牌燈相次排定,可視為燈節賽詩會。如寺內詩牌燈有:天碧銀河欲下來,月華如水照樓臺;還有: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市民區內:萬街千巷,盡皆繁盛浩鬧。馬行街南北十里,夾道多藥肆巨富之家:繞燈尤壯觀,故詩人多道馬行街燈火。諸軍營人不許夜游:各以竹竿出燈球于半空,遠近高低,若習星然。
 
    燈展之夜,東京的婦女們都喜歡佩戴一種小燈球、小燈籠,有棗栗那么大小,像球翠裝飾在身上一樣。富人們坐的車子,車釣掛燈,依照燈球、燈籠作成,不用火,專門做車飾:其精纖華煥,天下不能為。還有富貴人家用紙做的飛蛾、蜂兒之類,以長竹梗標之,插在從人的頭上,夜里于燈火人流中走過:紙輕竹弱,紛紛若飛焉。又有人玩一種火楊梅:以熟棗搗炭丸為彈,傅之鐵枝而點火。
 
    燈展的同時,市城許多地方均有大型表演: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麒麟相切樂聲嘈雜十余里。每個坊巷口,無樂棚處,另設小影戲棚子,以供本坊兒童觀看。
元宵的節日食品,東京人喜歡吃的有:焦追(追帶食字旁)、蠶絲飯、圓子(元宵)、鹽鼓湯等。
 
    如果按照節日的熱鬧程度而言,都比不上元宵節。元宵的良辰美景,有令人陶醉入迷之感。劉昌詩上元詞云:宮漏水,御街長,華燈偏共月爭光。樂聲都在人聲里,五夜車塵馬足香。
 
    北宋東京城寒食節和清明節
 
    寒食節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宋人又稱百五節,又因廚房斷火三日,亦稱之禁煙節。寒食禁火,自冬至后一百零四天至一百零六天,東京城尋常以第一百零五天為大寒食。
 
    關于寒食節的來歷,一說源于周代禁火舊制。《周禮•秋官司寇第五•司烜氏》載: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時有逢季改火之習,在春季出火前,告誡人們禁止生火,要吃冷食。故注云:今寒食準節氣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即禁火,蓋周之舊制。另一說源于紀念介子推,此種說法影響最大。相傳春秋時晉國內亂,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其間,介子推一直跟隨著他,雖顛沛流離,猶一片忠誠。一次重耳凍餒饑迫幾至餓斃,子推割股奉啖救之一命。后來重耳回國當了國君,為晉文公。其遍賞隨從流亡的功臣,卻唯獨忘了介子推。經人提醒方才醒悟。派人去請,可子推已背老娘隱居綿山,執意不肯下山。為逼他下山受封賞,晉文公下令放火燒山,留出一條通道讓他下來。孰料他至死不出,竟負老母抱樹死于火海。晉文公知后慚愧不已,深感愧對,遂令將其母子安葬綿山,修寺立廟,改山名為:介山;又令每年此日禁火,食冷食,故稱:寒食。民俗學家研究,此種說法與《左傳》等記載不符,只是出于后人附會,但卻符合人們的社會心理,故能作為一個節日流傳下來。
 
    然,按北宋東京汴梁的節日活動來看,似與紀念晉國介子推有關。因節日廚房斷火,節前一日(即冬至后第一百零三天)要準備好過節食品,謂之:炊熟。據《東京夢華錄》記載:用面造棗固(固,帶食字旁)飛燕,插于門廂,謂之于推燕!蹲砦陶勪洝芬嘣疲河忠詶椕鏋轱灒绫钡貤椵远,謂之子推,穿以楊枝,插之戶間,而不知何得此名也;蛞灾^昔人以引祭子推,如端午角黍祭屈原之義。所謂子推或子推燕,就是用面造棗那么大的物品。類似飛燕,以此紀念介子推的。宋人呂夷簡有詩句云:人為子推初禁火。
 
    節日食品,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以賣稠餳(同糖)、麥糕、乳粥酪、乳餅之類最盛。其中,賣稠餳的還吹簫以招客人。梅圣俞詩有:千門走馬將開榜,廣市吹簫尚賣餳。還有蒸糯米、魚鵝肉、鴨蛋、凍姜鼓、薦餅等。東京人還有一種習俗,臘月里裝豬肉煮熟,掛在灶旁,稱為臘月肉,等候寒食節食用:其味甚珍。此節冷食,不按頓吃,故當時開封有:寒食十八頓之說;又有:懶婦思寒食之諺。
 
    東京城在寒食節,依元旦例:大縱蒲(撲)博,而博扇子者最多,以夏之甚邇也。民間又賣小秋遷以悅兒童,團沙為女兒立其上,亦可舉之往來上下,又以木為之而加彩畫者甚精。京城的少年還愛擊球等娛樂活動:以花球棒為擊球之戲,又為兒弄者,或以木,或以泥,皆以華麗為貴。其他兒童玩具,見于記載者亦不少,如木刀槍、小扇、小弓箭這類。
 
    寒食三天,東京汴梁市民皆出城上墳,以大寒食日為最盛,但新墳皆在清明日拜掃。以后,祭祖掃墓者連續達一月之久,故又稱寒食為一月節。
 
    清明在寒食第三天:故節物樂事皆為寒食所包。宋朝制度,唯清明時,特開集禧觀、太一宮三天,宮殿池沼,園林花卉。諸事齊備,以饗游人。清明為踏青春游之日,東京人爭相出城: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各攜棗固(帶食字旁)、飲餅、黃胖、掉刀。名花異果,山亭戲具,鴨卵雞雛,謂之:門外土儀。轎子即以楊柳雜花裝簇頂上,四垂遮映。這里“門外土儀“及轎子的裝飾,在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有如實的描寫。禁軍各成隊伍四出,跨馬作樂,謂之:摔腳;軍容雄壯,人馬精銳,又:另為一景。
 
    因寒食斷廚火,宋朝沿襲前代制度,在清明日,皇帝對近臣有:賜新火之禮。
 
    北宋東京城的冬至
 
    冬至大如年,冬至又稱冬節、大冬,是民間古老重要的節日,也是24節氣之一。時間在十二月二十二日(夏歷或在十一月)前后。此日白晝最短,故有:短冬至之說。冬至作為一個節令,由來已久。冬至的說法,最早見于《易經》:坎北方也主冬至。《周禮》:祀昊天上帝于圜丘。意為冬至日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壇。說明冬至節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時代已形成風俗。西漢劉安撰作《淮南子》說:冬至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迎歲。此日官府放假休息。民間則將冬至和歲首看得同等重要。南北朝顏之推著《顏氏家訓•風操》載:南人冬至歲首,不詣喪家;若不修書,則過節束帶以申慰。唐宋時仍沿其俗,將冬至視如年節。唐杜甫《冬至》詩: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將冬至看作一年的開始。
 
    冬至節風俗很多,如迎日、戴一陽巾、薦黍糕、吃百味餛飩、獻冬至盤和冬至(左米右團)等。冬至食俗,最早見于《晉書》:周嵩母李氏,常冬至飲酒舉觴,賜三子。又西晉周處撰《風土記》:天日(即冬至)……粥饘追蔭,微納休昌。意為,冬至陽氣歸內,食熱粥使腹中熱,物入易消化。南朝沈約《宋書》也有:冬至朝賀……作赤豆粥?梢,兩晉南北朝,冬至節主要以食粥為俗。到唐代,冬至食俗始有變化。據唐李肇撰《翰林志》說:唐學士冬至各有賞賜,所賜食品有:時果、新茗、瓜歷,是為經制。還特別規定,冬至日,學士不受朝,而是:俱入進名,奉賀受賜;赴宴賜酒,歡度節慶。
 
    冬至在十一月,農歷歷書認為:寒氣已極,故曰冬至。北宋東京城民俗把冬至看成三大節之一,相當重視,故《東京夢華錄》載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
正因為東京汴梁如此重視冬至,遂以冬至前之夜為:夜除。習俗亦多仿歲除故事。宋《咸淳歲時記》記載,北宋時,冬至節開封:唐肆皆罷市,垂簾飲博,謂之做節。享先則以餛飩,有:冬餛飩年馎饦之諺。當時貴家富豪更是求奇,把餛飩做成各種顏色放在金銀器中:謂之百味餛飩!蹲砦陶勪洝芬嘤浻校好耖g多相問遺,至歲除或財力不及,不復講此,俗諺有肥冬瘦年之語,蓋謂冬至人多饋遺,除夜則不然也。還有,東京汴人是日多食餛飩:故有冬餛飩年馎饦之語。開封俗語:新年已過,皮鞋底破,大擔餛飩,一口一個。
 
    在朝廷,百官是日如元旦,朝賀天子,謂之排冬仗,此與民俗重冬至恰好一致。   原作者: 孫玉亮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宋都網(2015-05-25 )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