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來,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戲劇薪火相繼,永不熄滅。戲劇大家輩出,群星燦爛。藝苑奇葩,爭奇斗艷。在漫長的兩個世紀以來,光耀菊壇。
“萬里黃河一百道彎,這第九十九道就在咱封丘縣,封丘縣土地長鹽堿,還出了一百八十臺小窩班,大弦戲,唱黑臉,墜子梆子響連天。祥符調,好婉轉,凄切哀痛二夾弦,唱出生死與離別。唱出忠良與權奸,唱出了名角兒一大班,延德、金玉、大鱉妞、素真、立品、小火鞭,《秦雪梅》、《包青天》、《西廂記》、《竇娥冤》、《打金枝》、《白蛇傳》、唱紅了鄉,唱紅了縣、唱紅了咱萬里黃河岸、東到江蘇南徐州、西到關中大平原、北到滄州邯鄲府、南到信陽、駐馬店……
歌謠唱出了封丘的地理、民風、戲班數量、戲劇種類、菊壇名伶、演唱劇目以及戲班活動的范圍。歌謠中的“小窩班”指的就是戲班。舊時封丘的戲子倡優,一般都是夫妻、父子、兄弟、姊妹同做伶人,他們大多同在一個戲班,屬于“一窩親”,因而稱“窩班”。“豫劇祥符調”就發端于這種“小窩班”,而“小窩班”的重要基地,就是現在的封丘縣曹崗鄉清河集村。
清河集村位于封丘縣城東南四十里處的背河洼地。奔騰咆哮滔滔東去的黃河,在這里突然拐了個彎,而后滾滾北上,直奔大海。擁有數千口人的清河集村,就坐落在這個被稱為黃河“豆腐腰”的灣子里。
自古以來,這里就是一塊多災多難的土地。土地貧瘠,民不聊生。黃河泛濫頻仍,人民苦難深重。
據史料記載:自金朝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至1949年新中國建立,七百多年間,黃河共發生大的泛濫53次,其中有35次發生在這里。特別是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的那場滅頂之災,直到今天,經歷了那場災難的人仍記憶猶新:農歷八月初十,每秒23000個流量的黃河洪峰,沖垮這里低矮的堤壩,洪水噴涌而出,淹沒了黃河北岸三十萬畝農田,154個村莊,倒塌房屋17000余間,300余人被洪水吞沒,十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但這里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雖然貧窮,但這里卻民俗淳樸,文化底蘊深厚。從清河集渡河,西南行四十余里,即到七朝古都開封。
千百年來,古都開封就是中原腹地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厚重的歷史,豐富的文化積淀,造就了這一方人,既質樸豪放又文雅細膩的民風。這里的文學藝術比較發達,各種文化娛樂項目應有盡有。從文人雅士的詩詞、歌賦、到田夫野老的民謠、俚曲,品種繁多,異彩紛呈。可以這樣說,肇始于宋代紅紅火火的勾欄瓦肆,盛極一時的元明雜劇,直到清朝中葉產生在這里的豫劇,它們都是一脈相承的。這個傳承地的代表就是清河集。
豫劇早期繁衍發展的范圍,歷史上有“內十處、外八處”之說。所謂內十處包括:祥符(即今開封縣、封丘縣一部分)杞縣、陳留(現屬開封縣)、尉氏、中牟、通許、儀封、蘭封(屬蘭考),黃河北岸的封丘、陽武(屬原陽)、延津、滑縣、長垣等地。
到了清中葉,經過優勝劣汰地歷史選擇,豫劇集中在了黃河北岸的清河集、黃河南岸的朱仙鎮這兩個點。兩地首開辦正規豫劇科班的歷史先河,并逐步發展成為培養豫劇專門人才規模最大的兩個陣營。
豫劇科班的產生,標志著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豫劇,由松散零碎的中原民間俚曲小調,開始向正劇大劇的脫胎換骨地轉化。
當時在中原地區曾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兒:“來的戲班不用問,不是許門就是蔣門。”
許門就是指清河集的許家科班。蔣門是指朱仙鎮的蔣家科班。后來,蔣門科班到處遷徙,逐漸演變成豫東調、沙河調等,失去了蔣門科班原有的意義。而清河集許家科班卻一直比較穩固,堅持在原地辦學百多年,形成了規模,為豫劇日后的發展壯大奠定了理論與人才基礎。
由于清河集當時隸屬于原祥符縣,因而許門科班所創立的豫劇唱腔,被后世稱之為豫劇祥符調。【原標題:豫劇祥符調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