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河南王義成的《豫劇通論》,發表于《京報》副刊《戲劇周報》上,當時他寫的文章,不是專指河南梆子,而是指河南的所有劇種。直到1947年秋,洛陽、開封、蘭州、西安四地的民間報界方以此稱謂專指河南梆子。豫劇之名的正式由來,還得從建國以后說起。新中國成立后,河南梆子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不僅在省內,而且在沿邊省份傳播。
1950年,中南區軍政委員會文化部為發展戲劇事業,曾派人到鄭州招收一批河南梆子演員到武漢,組成了以王若瑜(即陳素真)、王魁元、黃忠祥為首的“群眾河南梆子劇團”。
1951年,中南區軍政委員會在武漢舉行春節聯歡會,群眾河南梆子劇團的演員李景萼等演出了《拷紅》。演出結束后,中南區軍政委員會副主席鄧子恢接見了李景萼等演員。談到河南梆子時,鄧子恢說:“河南梆子是個小名,豫是河南省的簡稱,我看可以取個大名為豫劇比較恰當。”同年8月間,該劇團到河南、河北等地巡回演出前,將河南梆子更名為豫劇,“群眾河南梆子劇團”改名為“武漢市群眾豫劇團”。河南梆子公開打出了豫劇的旗號。1952年l2月,全國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在北京舉行。香玉劇社的河南梆子劇參加了會演,在這一次會演中,官方改河南梆子稱呼為“豫劇”,“豫劇”一詞正式取代河南梆子。此后,我國各地紛紛成立豫劇職業團體,迎來了豫劇的大繁榮時代。【原標題:“豫劇”名稱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