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皇宮王府 隨波去
一

坐落在北宋皇宮遺址上的龍亭
從宋都御街北行,過午朝門,就是五代時的梁、晉、漢、周和北宋的皇宮。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軍閥混戰,盜賊蜂起,民不聊生。軍閥朱溫在混亂中逐漸控制了中原一帶,于公元907年自立為皇帝,國號為“梁”,歷史上稱為“后梁”。因為當時戰亂頻仍,朱溫只是在原宣武軍節度使署衙的基礎上略加修整,就作為皇宮駐蹕其間;蕦m得以大規模擴建和整修的是在后周的世宗柴榮手中。
柴榮于后梁貞明六年(公元920)出生在刑州(今河北邢臺)龍岡,是后周開國皇帝郭威的內侄。郭威綽號“郭雀兒”,出身貧寒,積戰功任后晉的樞密使。柴榮自幼隨姑母長大,郭威無子,因見柴榮長得英俊挺拔,相貌不俗,并且弓馬嫻熟,平日里喜歡讀書看史,性情沉穩練達,遂收其為義子,并逐步提拔柴榮任左監門衛大將軍、天雄節度使、貴州刺史等職。后來郭威發動政變,代晉自立,史稱周太祖。柴榮先后官拜澶州刺史、鎮寧軍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后又任開封府尹,封晉王。公元954年,周太祖郭威駕崩,柴榮繼位,是為“世宗”。

周世宗柴榮
柴榮神武雄略,堪稱一代英主,他繼位以后,興利除弊,勵精圖治,抱著“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圖偉志, 在他當政的短短六年時間里,發動了多次統一戰爭,伐北漢、征南唐,進攻契丹,使西蜀遞表,南唐稱臣,長江以北的土地盡入后周版圖。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柴榮又親率大軍北征契丹,四月取益津關,以為霸州;取瓦橋關,以為雄州;五月攻取瀛州,被史家稱道為“北取三關”,有力地打擊了遼國的勢力。到宋真宗時,遼國國勢又復強盛,大舉侵宋,便以索回三州為借口,和北宋訂立了“澶淵之盟”,迫使宋朝歲納銀十萬兩,絹十萬匹,開了向北國納“歲幣”的先河。
柴榮外修武備,內靖朝政,均土地,廢寺院,使國力不斷繁盛,東京的人口不斷增多,東京的城池顯得狹窄起來,“諸衛軍營,或多狹窄,百司公署,無處興修”,遂于顯德三年(公元596年)擴建外城,興修皇宮,使得東京規模大備。周世宗柴榮雄才大略,可惜敏者不壽,僅當政六年,活了三十九歲便英年早逝,傳位太子宗訓,年方七歲,主少國疑,被趙匡胤輕易地“黃袍加身”,篡了皇位。后人有詩詠周世宗柴榮道:“五代相承十二君,世宗英武更仁明;山師命將誰能敵,立法均田藝為名。木刻農人守本業,銅銷佛像便蒼生;上天倘假數年壽,坐使中原見太平。”

北宋東京里城示意圖
公元960年,后周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建立了北宋王朝,在后周的基礎上,南征北伐,統一了中國,結束了唐末以來軍閥割據、混戰不已的局面,國力更加強盛,東京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八荒爭湊,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東京城由高峻的城墻、雄偉的城門、川流不息的運河和繁華的坊市和街道組成,人煙浩穰,達百萬以上,皇宮也建設得更加富麗堂皇。

美侖美奐的龍亭夜景
宋代的皇宮,宮墻周圍五里,四壁設門七座;蕦m里面有大慶、文德、紫辰、崇政、明堂等多所殿閣,巍峨壯觀,參差連綿,極盡豪華。北宋滅亡時,金兵僅在明堂的柱子盤龍上刮下的金屑就達四百多兩;蕦m諸殿中,最著名的是大慶殿,“殿九間,挾各五間,東西廊各六十間”,“殿庭廣闊,可容數萬人”,朝廷的許多大典如元正朝會、冊尊號等均在此舉行。由大慶殿南望,過宣德樓,便是寬闊平直的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