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禪臺的“克隆版本”
受禪臺北800米的地方,過去有座獻帝廟,據傳獻帝廟下面有一條暗道直通到受禪臺下。在繁城鎮,這是個眾所周知的“秘密”,但沒有人進去過。“都是聽老輩們說的。”張定穩說,當時出于安全的考慮,曹丕就是從地道登上受禪臺接受漢獻帝讓位的。
如此重大的政治活動,安全工作當然是頭等大事,可在自己的地盤上,又有十幾萬的軍隊駐扎在附近,況且1800年前,也不會有精確制導炸彈從天而降,記者想曹丕大可不必如此緊張,挖地道從地下通過。但這里修有地道倒有可能,他的老子曹操就非常精于此道,如今,全國的許多地方都發現了曹操當年的運兵道、運糧道。
陪同記者一起去采訪的臨潁縣文化局副局長王國倫告訴記者,幾年前,他們根據群眾提供的線索在受禪臺北面進行了挖掘,幾天后,他們驚喜地發現,地下埋藏著一處類似現在花壇模樣的建筑遺址,正當他們帶著興奮和緊張的心情繼續發掘時,突然間,地下水卻莫名其妙地冒了出來,發掘工作被迫中斷。直到今天,受禪臺下面到底有沒有地道,還是一個未知的謎。
我們漫步到受禪臺的北面,發現這里坍塌嚴重,裸露的泥土里夾雜著灰色的磚瓦塊,張定穩說,當時受禪臺上建有宮殿式的建筑,倒塌后的碎磚爛瓦埋在這里,形成了厚厚的“文化層”。記者從泥土里揀出一塊瓦片仔細觀看,沒發現與現在的瓦有什么不同,可一想到這是1800年前的漢磚漢瓦,心中就有種說不清的感覺,這沒有生命的泥土里蘊含著歷史的秘密嗎?站在這荒涼的受禪臺上,回想曹丕受禪以后中國歷史上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你確實會感悟到歷史的神秘。
如果把受禪臺看做是三國歷史上一個特殊舞臺的話,1800年前的這個舞臺上還有幾個重要角色——司馬氏父子。
曹丕實現的國家權力和平移交的新程序,往下沒傳幾代,就被司馬炎克隆了一回,拿佛家所說的因果報應來形容這段歷史再恰當不過了。
曹丕死后的魏政權,很快完全被司馬氏父子掌控,他們對待曹氏子孫就像當年曹氏父子對待劉家子孫一樣,先是廢掉了不聽話的皇帝曹芳,接著殺了公開發動政變的皇帝曹髦,然后司馬昭效仿曹操為兒子掃平道路,準備將帝位讓給司馬炎,便立了個傀儡皇帝曹奐。“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形容的就是這段歷史。翻翻有關魏、晉的史書,就像在看一部翻拍的電影,情節、角色完全相同,只是飾演角色的演員變了。
公元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逼迫曹操的孫子曹奐向他禪位,奪得了帝位,建立晉朝。司馬炎也像曹丕對待漢獻帝那樣給了曹奐“繼續用皇帝的儀仗出入,向他上書時也可以不用稱臣”的待遇。歷史真讓人感嘆,當年曹操、曹丕父子如貓戲鼠般玩弄漢獻帝,未想到自己的子孫轉眼便被司馬氏如法炮制。
魏晉兩朝的“橫向比較”
中國歷史上絕大多數的開國皇帝都是雄才大略,曹丕和司馬炎是例外,他們都是“高干子弟”,有著近乎雷同的發展軌跡,沿著自己的爹爹鋪好的路走上帝位。這兩個用和平方式過渡的國家政權都好景不長,就連繼承者也是一代不如一代。
論文治武功,曹丕遠遠遜色于曹操,論才華也不及他的弟弟曹植。他只能維持父親遺留下來的局面,未能再開創新的霸業。他曾數次進攻東吳帝國,但始終不能越過天險長江,無奈之下說了句“既沒有知識,又沒有出息”的話:“老天爺開辟長江,就是為了要分割南北。”即便這樣,和其同時代的君王相比,除曹操、劉備、孫權三雄之外,還沒有哪一位能超過他。曹丕死后,他的兒子曹睿和后來的繼承者,都不具備帝王的素質,完全不能掌握局面,政權落到大將司馬懿之手。司馬懿死后,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當政,曹魏帝國遂走到末路。
司馬氏創建的晉帝國也很快就成了爛攤子。和曹丕一樣接受禪讓當上皇帝的司馬炎素質更差,據歷史記載,開國初期,司馬炎的表現還可以,知才善用,任人唯賢,徹底消滅了孫吳政權。可從此便徹底回歸成了動物,后宮美女逾萬,以至于無所適從,只好想了個辦法,每天坐在用羊拉的車上,信“羊”由韁,在宮中漫游,羊車停在哪個宮女的門前,他這晚便睡在誰那兒。那些一心想討皇上歡心的宮女便想出了辦法,把竹葉插在門前,然后把鹽水灑在門前的地上,以此來誘惑拉著皇帝的羊兒在自己門前停下來。
司馬炎死后傳位給兒子司馬衷。這個白癡皇帝在歷史上最著名的“事跡”是大臣向他報告百姓有餓死的情況,他反問:“何以不食肉糜?”……可想而知,這樣一個皇帝會把國家治理成什么樣子。
我們在受禪臺上思索著歷史,許多疑問不得而知。曹丕實現了國家權力的和平移交,按理說,這種避免征誅殺戮的權力移交形式是進步的,社會也應該朝良性的方向發展,可事實并非如此,此后延續幾百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竟成為中國封建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史學家們至今還在反思公元220年以后,中國長期處于分裂混亂局面的原因。
曹丕受禪稱帝以后,還引發了一系列的歷史之謎,直到今天,不少謎還是歷史學家和三國愛好者探索的熱門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曹丕成就了他老子曹操,他當上了皇帝,“追認”曹操為武帝;而反過來,如果不是曹丕篡漢,也不會有那么多人認為曹操是奸雄,有一種觀點認為就是因為羅貫中看不慣曹丕在受禪臺上演的這出戲才對曹操下的“毒手”,把曹操描寫得那么奸詐。
據說這是作家的常用伎倆,當年秦滅了六國,太史公就把始皇生母的淫行夸張到不堪的地步。說到底,曹操在大伙眼里形象不好都是他兒子惹的禍。正是緣于對曹操的這種看法,許多人不解,為什么曹操自己不當皇帝?
有人說,曹操怕落下個篡漢的千古罵名,可兒子當了皇帝,曹操到底沒有脫了干系。其實,曹操的事跡總結起來的確感覺他比較奸詐,但如果論起當皇帝的欲望,恐怕不見得就比劉備強,劉備有4個兒子,1個干兒子、3個親兒子,從大到小的名字是“封”、“禪”、“永”、“理”。封禪就是天子祭天地之禮,不難看出表面上敦厚謙恭的劉備心理活動復雜得很哩!
傳統的觀點認為曹操給兒子掃清了障礙,創造了登基的條件,甚至對兒子何時登基,老子也早有授意,事實也似乎如此,曹操死的當年,曹丕就迫不及待登上了帝位。受禪臺給曹操奸雄的注解后面又加上了一條具有說服力的證據。
仔細地觀察歷史,也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無論從能力還是當皇帝的條件,曹操都比曹丕強,之所以曹操不急于稱帝,是因為他有更高的政治理想,消滅劉備和孫權,統一中國。而曹丕對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滿足了。
關于曹丕篡漢的原因也有很多說法,有人說曹丕沒有像曹操那樣的威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