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中國鑄幣史上,西漢末年的王莽新政曇花一現,但其鑄造的錢幣形式多樣,形制規范,錢文精湛,如今在咱市發現一處新莽時期官營鑄錢作坊遺址,并且還采集到一些錢范,這對于研究新莽時期鑄錢技術及我國古代金融史具有重要意義。”今日下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員難掩內心的興奮。
據了解,這處遺址是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城區調查郾城故城時意外發現的,“在西漢末年,雖說社會動蕩不安,但在這個地方能發現官營鑄錢作坊遺址,反映出這座古城當時不僅經濟發達,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城市。”考古人員們說。
2000多年前,漯河都開始鑄錢了
今年6月份,在西城區一處正在建設的建筑基坑底部和周壁上,考古人員發現灰坑、水井、灰溝和文化層等遺跡,其中一座掛于坑壁上的殘存灰坑中,竟發現豐富的“大泉五十”錢范(注:錢范就是古代鑄造金屬貨幣的模子)。錢范為疊鑄式近長方形范片,夾細砂泥質紅陶質,此處文化層厚1——1.5米。
經過考古人員一個多月的初步整理,已采集到74塊“大泉五十”紅陶質錢范殘塊(如圖),其中有字面范22塊、無字背范44塊,底座12塊,大部分澆鑄使用過,少量未澆鑄過。此外,還發現38塊熔爐塊等鑄錢遺物及相關建筑遺跡。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共考古與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馬俊才研究員仔細研究這些新發現后說,“從發現的錢范數量、規整程度、周圍相關鑄造遺跡分析,此處是國內罕見的新莽時期官營鑄錢作坊,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國內發現的該時期鑄錢作坊極少
據歷史記載,西漢末年到王莽建立新朝,共進行了五次貨幣改革,發行了一系列貨幣。新莽時期的錢幣以種類繁多、鑄造精美而著稱,是我國古代鑄錢工藝的杰出代表,“大泉五十”是新莽時期通行貨幣中流通時間最長、鑄量最大的貨幣。但目前國內發現的該時期鑄錢作坊極少,進行考古發掘過的遺址幾乎沒有。
據市文物考古人員介紹,此次對郾城故城的考古調查取得重大收獲,確定了東周至唐時期的郾城故城,共發現古城3座,基本格局為一座外城內并列南北兩座小城,這一規模龐大的古代城池面積達2.3平方公里,而新發現的新莽鑄錢遺址位于外城的西北部。這對研究郾城故城歷史都具有重要意義。
另外,由于新莽鑄錢遺址是在建筑工程的基坑中新發現的,遺址局部已遭到嚴重破壞,急需搶救發掘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