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漯河 >> 新聞資訊 >> 瀏覽漯河

讓人們都能嗅到許慎文化之“香”

2016/2/22 9:31:36 點擊數: 【字體:

  現今世界上有一股學習漢語的熱潮。我想最根本的原因,一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世界上對東方文化的認識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二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在推動世界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認為漢語、漢字難學是個偽命題。為什么呢?任何語言都非常難學,特別是當你不是同一個語系的時候。有人說,學習26個字母比學習漢字容易,這也是偽命題。其實,學習語言最難的是語言文字背后的東西——文化。特別是漢字,實際上每一個漢字都有一個故事,都有很深的文化內涵,而且漢字是有規律的。而許慎在兩千年前所著的《說文解字》里,就已經點到了漢字的規律。只不過長期以來,人們只是按照小學課本和中學課本來識漢字,遠離了許慎所歸納的規律。如果,本著漢字形音義、形聲字、會意字等規律,重新編寫教材,讓孩子們明白漢字的規律和意義,如此就好學了。

  我認為許慎精神反映了中華文化的精神。范曄寫《后漢書》,說許慎“博學”,指許慎學習儒家各方面的內容,后被贊譽“五經無雙許叔重”。許慎寫《說文解字》是因為怕后世對文字胡亂解析,扭曲儒家經學的經典與中華文化的精神。許慎最重要的精神是傳承中華文明核心為己任,甚至視它為生命,無論是《五經異義》《淮南鴻烈》,還是《孝經》,都是為了這一宗旨。他特別作《說文解字》,也是為了給人一種工具,來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的精髓。

  許慎病重時曾委派他的兒子許沖趕著牛車把《說文》稿送到洛陽獻給朝廷。這是什么精神?為國家作貢獻,為傳承作貢獻,這是“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士大夫精神,人已病危,死而后已。許慎精神,就是把傳承文明當成自己的歷史性責任,把傳承文明視為自己的生命,這是今天我們都應該學習的。

  傳承是創新的基礎。換句話說,今天,我們的文化創意產業想在漢字上做工作,但是從業者沒有《說文》的基礎,如何創新?

  而針對孩子這個群體,我只提供原則性的建議。我認為他們對活的、動物的、新奇的、能讓他們動腦子的東西感興趣,我想在這方面的創新,也都應該以文化的傳承為基礎。我曾帶孫子到木刻室西泠印社參觀,他都非常感興趣。這說明中華文化有它吸引人的地方。所以如果我們把中華文化形態的東西和漢語教學、文字教學、文化傳承結合起來,相信漢語、漢字將不再難學。針對孩童的文化產品的創意,我們某種程度上可以參照西方的做法:尊重和愛護孩子的好奇心并且不斷推陳出新。

  中國有深厚的文化,無論從文化根基上,還是取材與思維上,我們能創新的東西都很多,只是當今無論是商界還是創意界,大家都太急于求成,急于投產,急于營利。總之,繼承是基礎,認真學習是必要的條件,然后文化由此升華。形式可以是活潑的、新奇的、好玩的,但是骨子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就是創新。

  雖然《說文解字》只是對9353個字的解釋,但是越讀會越覺得離不開它,越覺得“學一輩子也學不完”。聯想到許慎當年創作這一著作的社會背景、生活情景、學術環境,就能感受到他對文字的感情,要想真正對它徹底體會,真是要花一輩子的時間。這吸引了我,我愿意畢生為漢字的傳承略盡綿薄,繼續鉆研《說文》,發揚光大其精神。弘揚許慎精神就是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大家都知道,漯河是許慎的家鄉,漯河的百姓和政府也為許慎文化的弘揚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人力、物力,比如舉辦許慎文化國際研討會、建立許慎文化園和一系列文化設施、籌建許慎小學,把許慎文化和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并對許慎發自真心的贊頌,由此,許慎文化開始進入更多人的視野。如今,漯河市人民是把許慎文化園作為漯河市最重要的文化中心、文化樂園,我在許慎文化園,就親眼看到小學生排隊在許慎像前舉行宣誓儀式。兩千年前的鄉賢到現在還如此受到重視,市民還跟隨他繼續繼承漢字的文化,漯河的這種現象大概在全國也是為數不多的。雖然中國800個城市,每一個都有其文化積累與文化名人,但是許慎的影響力已跨越市級、省際、海峽兩岸和國界,吸引世界各地對漢字感興趣的人們前來瞻仰先賢、學習漢字。

  “中華漢字文化名城”的牌子對漯河來說不只是一個符號,而是實實在在的。漯河的人們都能嗅到許慎文化之“香”是漯河弘揚許慎文化最重要的條件。讓許慎文化在群眾中扎根,才能使其可持續發展。一個民族的核心理念其實可以簡單地歸結為幾個字或詞。我建議向各方征尋簡練易懂的語言來表達許慎精神,也是漯河精神。

  目前,138個國家已建成了1000所孔子學院,每年影響2000多萬人,是各國主流社會唯一承認、歡迎和“視如己出”的中國文化產品。因此,我們要利用好此國際交流平臺,借此平臺讓許慎成為國外了解漯河、了解漢字的一個標志。我建議把河南的歷史文化古跡設計成參觀學習線路,組成旅游帶,帶動整個河南的發展。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