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有所思,物有所托。”
洛神的故事正如許多古代神話故事一樣,是在中華大地上流傳的的一則悱惻纏綿、美輪美奐的神話傳說。從漢末到現在千余年來,許多藝術作品演繹深化著這個故事,當代的就有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的京劇《洛神》、香港電視連續劇《洛神》、河南省現代舞劇《云水洛神》、電影文學劇本《洛神》、國家郵政總局在洛陽發行的郵票紀念封《洛神賦圖》等等……
在洛水之畔,淡淡水波、悠悠白云間,一直流傳著這個膾灸人口的洛神宓妃的故事。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兒,因迷戀洛河兩岸的美麗景色,降臨人間,來到洛河岸邊,居住在洛河流域的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有洛氏”中間。宓妃教會“有洛氏”百姓結網捕魚,還把狩獵、養畜、放牧的先進方法也教給他們。
勞動之余,宓妃就拿起七弦琴,彈奏優美動聽的樂曲;不巧,悠揚的琴聲被黃河里的河伯聽到,這個浪蕩公子便潛入洛河,看到了宓妃,又被她的美貌所吸引;于是河伯化成一條白龍,在洛河里掀起軒然大波,擄走了宓妃。
宓妃被河伯囚禁于水府深宮,終日郁郁寡歡,只好用七弦琴排遣愁苦。后羿聽說了宓妃的遭遇,非常氣憤,將宓妃解救出深宮,回到有洛氏中間,并與宓妃產生了愛情。那河伯惱羞成怒,他化作一條白龍潛入洛河,吞噬了許多田地、村莊和牲畜,后羿怒火填膺,射中了河伯的左眼,河伯倉皇而逃。河伯自知不是后羿的對手,跑到天帝那兒去告狀,無果。只能灰溜溜地回到水府, 再也不敢管后羿與宓妃的事了。
從此,后羿與宓妃便在洛陽居住下來,過著美滿幸福的生活。后來,為表彰他們所作的貢獻,天帝封后羿為宗布神,宓妃為洛神;洛神宓妃的故事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中國人民銀行于2003年4月8日發行中國民間神話故事彩色金銀紀念幣(第3組)。該套彩色金銀紀念幣正面圖案均為瓊臺樓閣圖,1盎司彩色銀質紀念幣背面圖案之一為洛神。
中國民間神話故事彩色金銀紀念幣(第3組)“洛神”銀幣
在鏡面映襯下,彩色高浮雕顯現出,洛神手執團扇、一襲仙衣,裙裾繁復、飄逸,風帶婉約縈繞、飛揚;精細微雕呈現出她:“云髻峨峨,修眉聯娟”,儀態嫻靜、綽約雍容,盡顯“翩若驚鴻,婉若游龍”之神態;空曠鏡面背景,渲染出天界之境的空靈、曠遠,使幣面仙氣充盈;局部彩印的人物衣飾,色澤柔和、淡靜,更顯“神”之莊重、優雅之美。幣面上,洛神凌波微步,眼眸顧盼神離、若往若返……洛神究竟有多美?唯有看《洛神賦》中賦。
《洛神賦》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學家、“才華橫溢”、“骨氣奇高”的天才詩人曹植的名篇,他以“洛神”神話傳說為“粉本”,塑造出一個倩麗、幽怨、純潔、柔情、聰慧的洛神形象,并以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令古今文人雅士感嘆不已。在《洛神賦》他把愛慕的甄后與洛神相提并論,實際上是對甄后的懷念和寄托;以浪漫主義的手法,通過夢幻的境界,描寫人神之間的真摯愛情,但終因“人神殊道”,無從結合而惆悵分離。《洛神賦》通篇言辭美麗,描寫動情,神人之戀纏綿凄婉,動人心魄。
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讀后大為感動,一揮而作《洛神賦圖》。畫卷采用連續圖畫形式,畫成長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了曹植與洛神真摯的愛情故事;創作中發揮了其高度的藝術想象力,富有詩意地表達了原作意境,使其成為千百年來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最為世人所傳頌的名畫。
曹植和顧愷之分別運用不同的藝術語言和藝術技巧,將洛神的形體美、神韻美表達至極致。曹植在賦中,是愛情悲劇的參與者;顧愷之在圖卷中,則是愛情悲劇的旁觀者;但二者都將個人生命的感悟、體驗傾注于作品中,通過不同的情感抒發方式,表現不同層次的心理情感——殊途同歸,他們的作品都體現了傳統藝術對意境的追求,及個體對自由、美好感情的人生境界的向往。
當筆者在孜孜探尋其故事文化背景、歷史淵源時,一再自問:為什么會得以流傳,為什么?然,看到由此生發出的種種傳世名作,頓間釋然——也許這就是最好的答案。
托幣細觀,只一位柔美女子躍然幣上;然回味傳說,其繁復之“幕后故事”,意味悠遠、厚重—— 一幣托之,實乃賞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