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歷史傳說 >> 傳說賞析 >> 瀏覽洛陽

中國第一古剎——洛陽白馬寺

2012/4/18 9:20:19 點擊數: 【字體:


    當我們來到洛陽市東十二公里處的白馬寺前,首先看到的是兩匹宋雕石馬。這兩匹青石圓雕馬,通高1.80米,身長2.20米,頭頸下垂,雙目下視,形象溫馴,負重沉著,是宋代石雕藝術的珍品。這兩匹馬原是宋代太師太保魏咸信墓前之物,因與“白馬馱經東來”的歷史典故吻合,1938年被白馬寺住持浩德法師移置院前,成為白馬寺的象征。

    白馬寺是中國佛教創建的第一座寺院,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它始建于東漢明帝十二年(公元68年)。相傳漢明帝夜里夢見高大、金色的佛后,就派蔡巾音等使臣到西方拜佛求經,使臣們從大月氏請來了天竺(古印度)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公元67年,兩高僧在東漢使者的陪同下,用白馬馱載著佛經、佛像來到洛陽,受到漢明帝的重禮厚待。第二年,漢明帝敕令修造了中國第一座僧院,為紀念白馬長途跋涉、馱經東來之功勞,命名為白馬寺。白馬寺北依邙山,南望洛水,被譽為我國寺廟的“祖庭”,東方佛教的發源地,即“東土釋源”。
       
    白馬寺建立后,很快成為中國佛教早期傳播和活動的中心。迦葉摩騰、竺法蘭長期禪居白馬寺譯經傳教。他們譯出的第一部漢文佛經是《四十二章經》,隨后陸續編譯了《十地斷結經》、《佛本生經》等一批佛學著作和法典,史稱“永平求法”,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東漢后期,安息王子安世高拋棄王位,安貧樂道,來到洛陽鉆研佛學,在白馬寺譯出了《安般守意經》、《大十二門經》、《小十二門經》等95部、115卷佛經,主要宣傳小乘佛教教義,并把佛教由中原向江南傳播。

中國第一古剎——洛陽白馬寺

    另一位高僧是月支人支婁迦讖誠,他博學淵妙,才思精微,在白馬寺譯出了《般若道行經》等23部、67卷佛經,主要宣傳般若學,為大乘佛教。大乘和小乘是佛教的兩大宗派,小乘著重自己解脫,大乘教派不但主張修持者個人的解脫,成“阿羅漢”,而且要“普渡眾生”、“自利利他”,最后成佛。大乘和小乘成為東漢后期佛學的二大系統。
    
    曹魏時期,嘉平二年(250年),印度僧人曇柯迦羅游化洛陽,在白馬寺譯出了我國第一本佛教戒律——《禪祗戒本》。到西晉時,洛陽已有佛寺42所,著名僧人竺法護在白馬寺譯出了《文殊師利凈律經》等多種佛經。北魏王朝大祟佛教,洛陽城內寺院櫛比,共有1367所之多。這些寺院擁有相當數量的土地和經濟實力,修造金碧輝煌的寺廟建筑群,成為封建地主階級的一部分。此時的白馬寺寶塔高聳,殿閣崢嶸。北魏永熙年間(532—534年),禍亂迭起,洛陽經戰火之破壞,“寺觀灰燼,廟塔丘墟”,白馬寺也遭到破壞,但基本幸存下來。
      
    隋唐時期,隨著中國佛教達到鼎盛階段,白馬寺也進入了空前繁榮的黃金時代。武周垂拱元年(685年),武則天敕修白馬寺,派親信薛懷義為白馬寺住持,掌管寺內大小事務。薛懷義依靠皇室的支持,征調民工匠師,大興土木,廣修殿堂高閣,把白馬寺擴修成規模宏大的寺院。寺內有僧人3000多名,寺門前是高大的石牌坊,出門直抵洛河北岸,寺周圍河水環繞,寺內殿閣輝煌,殿堂周圍回廊環護,偏院內載滿梅、蘭、竹、菊、楊、柳、梧桐。

    唐代時,北印度僧人佛陀多羅,在白馬寺內譯出了《大方廣圓覺了義經》。相傳唐代高僧鑒真也曾來此瞻仰朝拜。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中,白馬寺被焚燒,火焰累旬不止。
      
    宋朝對佛教采取適當的保護政策。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敕修白馬寺,并詔令翰林學士蘇易簡撰寫《重修西京白馬寺》一文,記載重修盛況。當時寺內有僧人千人以上。宋代祟寧二年(1103年),宋微宋追封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為“啟道圓通大法師”,竺法蘭為“開教總持大法師。宋元以來,白馬寺奉行禪宗。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太祖朱元璋敕修白馬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朝廷司禮監掌印太監兼總督東廠黃錦主持重修白馬寺,修建前后大殿各五楹,左右配殿各三楹,使“天王有殿”、“鐘鼓有樓”,東邊建禮賢堂、皰廂,西邊建演法堂、庖廂,新建僧舍120間;清淳臺上修建毗盧殿及左右配殿,共占地62畝,基本上奠定了今日白馬寺的規模和布局。
       
    經過明代末年的戰亂之后,到了清初,白馬寺已“巋然獨存而金粉靈星,土木凋殘”,康熙年間,在知縣的支持下,住持如琇又一次進行了重修,呈現出“毗盧一閣,丹流云表,輝生霄漢”的景象。如琇和尚能文能詩,書畫亦佳,至今寺中存有不少他的詩文、繪畫及石刻。他題的“白馬寺六景”至今流傳。這六景指:清涼山、焚經臺、齊云塔、夜半鐘、騰蘭墓、斷文碑。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海佛教會德浩法師任白馬寺住持,又進行了重修,修造了門頭堂、云水堂、鐘鼓樓,鑄寶鼎、銅牌、銅鐘,配置法器,并把一尊高約0.9米的白玉佛供奉于毗盧閣內。這尊白玉佛豐耳隆鼻,面容慈祥,雙眸微垂,俯視下方;身披袈裟,結跏趺坐,至今仍存寺內。抗日戰爭爆發后,白馬寺再度毀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護人們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1952年、1954年和1959年,政府相繼撥款對白馬寺進行重修。1966年國務院公布白馬寺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中,白馬寺佛像被砸,經書被燒。1973年,在周總理的親自過問下,政府再一次對白馬寺進行了修復,歷時十年,翻修了主要殿閣,塑造了佛像,彩繪了梁架、斗拱,千年古剎更顯光采。1983年,白馬寺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1984年交僧人管理,作為佛教信徒的活動場所并對外開放。釋海法法師任白馬寺方丈,白馬寺各項叢林制度逐步恢復并不斷完善。
     
    現存寺院建筑面積約3.4萬平方米,坐北面南,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軸線上,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等,兩側有門頭室、云水堂、祖堂、客堂、禪堂、方丈院等,共有殿堂百余間。

中國第一古剎——洛陽白馬寺
 

    中軸線首的山門,為三座拱形門,歇山頂,外八字墻前一對石馬分立左右。山門正中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額,是東漢遺物。山門內東側聳立的石碑為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書寫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記載著白馬寺的由來。西側為宋代蘇易簡《重修西京白馬寺記》。象這樣的石碑白馬寺現存40余方,分別出自宋、元、明、清各朝,是研究宗教史的寶貴資料。
       
    入院后第一殿為天王殿。元代建筑,明清重修。長20.50米,寬14.5米,殿基高0.9米,兩面起坡的歇山頂正脊上為透雕花龍,兩端為鴟尾吞脊獸,中作火焰形佛光。前有“風調雨順”,后寫“國泰民安”。屋檐四角起翹的戧背上飾有走獸和龐涓、韓信、羅成、周瑜四神將。
殿內正中置一木雕佛龕,上雕有50多條姿態各異的龍,為清代木雕珍品。佛龕內供奉著彌勒佛,即歡喜佛,高約1米,他滿面笑容,赤足趺坐,右手持佛珠,左手握布袋,形象生動。這是一尊明代“夾紅干漆”造像作品。“夾纻干漆”造像工藝,就是先用泥、沙、竹、木等作成原胎,然后縛裹纻麻(布)或絲,再行涂漆,如此反復裹縛多次,最后脫去原胎,描金繪彩。這種造像造型美,重量輕,結實堅固,經久不壞。這種工藝始于戰國時期,唐代技術嫻熟。但保留下來的古代夾纻干漆神像不多。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鑒真大師坐像就是用夾纻干漆方法制作,被日本定為國寶。洛陽白馬寺內的彌勒佛、三世佛、十八羅漢等用“夾纻干漆”工藝制作的神像其文物價值是很高的。天王殿的兩側,分塑著四大天王,亦稱“四大金剛”。
       
    大佛殿是寺內主要殿堂。殿前一寶鼎(焚香爐),上有“香煙篆就平安字,燭彩結成福壽花”等對聯,為1935年上海佛教界所贈。東側立著明黃錦撰文的《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碑,西側立著清代《重修釋源大白馬寺殿宇碑記》碑,記載如琇和尚等重修白馬寺。大佛殿建筑式樣與天王殿相同,東西面闊五間,長22.60米,南北進深四間,寬16.30米,重檐歇山頂,正脊中央陶塑“佛光普照”四字。殿中佛壇上供置著七尊佛像。正中的是釋迦牟尼像,高2.40米,結跏趺坐于須彌座上,前額有圓凹,稱“智慧眼”,佛教說他可以看穿過去、當今、未來三世,佛像胸口有“”符號(萬字符號),佛教中表示釋迦牟尼“福德無量”、“萬德圓融”。釋迦牟尼像為明代泥塑造像作品,面容莊嚴凝重,慈祥肅穆,雙目欲睜似閉,給人一種超脫不俗的感覺。大佛的左右有迦葉、阿難、文殊、普賢及兩尊供養天人的塑像。
      
    大佛寺內高懸著一口嘉靖年間的大鐘,高1.65米,鐘上鑄明重“二千百百斤”,造型古樸,上飾盤龍花紋,其聲渾厚,輕輕一擊,余音裊裊,經久方息。“馬寺鐘聲”是洛陽著名的八景之一,也是白馬寺的六景之一。
      
    天王殿和大佛殿的后壁和兩山皆以梯形青石、梯形青磚和大青磚鑲砌,是各寺廟中少見的,這大概是東漢遺物,是當時建筑用的券磚和券石。大佛殿背后,面向北方有一尊觀世音菩薩坐像。像左置裝有甘露水的瓶子,上插柳枝,據說可消災治病,右邊有口銜念珠的鸚鵡,表示佛法無邊,連鳥類也被佛法所動。傳說原來此處有一對聯:“問觀音何以倒座,嘆世人不肯回頭”。
       
    大雄寶殿是寺內最大的殿宇,懸山式,長22.8米,寬14.2米。殿前有一月臺,殿中供奉的主佛是釋迦牟尼,造像高2.25米,通體髹金,面輪飽滿,作閉目入定狀。這尊佛像,構圖諧調,起落均勻,線條自然、流暢。釋迦左側是主管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邊是主管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他們的造像風格與釋迦佛相同,給人以莊嚴、慈祥之感。
      
    三主佛前是二天王,左邊是韋馱天將,高2.17米,身著甲胄,面容卻白哲英俊,顯得溫和文雅。而對面的韋力天將,高2.0l米,卻赤面瞪目,右手執戟,左手托塔,顯得勇猛異常。這二尊造像,一個柔和,一個暴烈,形成強烈的藝術對比。
       
    殿兩側的神壇之上供置十八羅漢像。白馬寺十八羅漢的造像技巧十分精湛,是古代造像大師的杰作珍品。他們身披袈裟,有的全跏坐,有的半跏坐,還有的作交腳、屈膝狀。手中,或扶杖、托山、捧卷、執筆,或端缽、提念珠、持塵柄、握如意鉤等各不相同。
大雄寶殿的三主佛,二天將,十八羅漢塑像,都是元代“夾纻漆造像作品。由于宋代以后,夾纻干漆造像工藝漸漸失傳,而元、明時期的作品,留傳下來更是風毛麟角。白馬寺現存的這組佛教文物,是我國佛教造像史上最后一批夾纻子漆造像中的杰作,是流傳至今的稀世文物瑰寶。這里的夾纻干漆造像工藝所塑的十八羅漢,在國內僅此一例。
殿內東西兩面山墻上,鑲嵌著木雕的千佛壁龕,里邊有5056尊小佛像,是用香灰等作原料塑造而成。大雄寶殿內還有清乾隆年間所制的景泰藍五供(一個香爐、兩個蠟臺、兩個花瓶)等文物以及《摩騰入漢靈異記》刻石。
       
    第四層大殿是接引殿,長約14米,寬10米多。上是懸山頂,下為雙層殿基。光緒九年重建。正中供奉阿彌陀佛,像高3.50米,因他站在那里,授手接引信徒入渡西方“極樂世界”,又叫接引佛。左側是拿凈瓶的觀音菩薩,右邊是拿寶珠的大勢至菩薩,三者合稱“西方三圣”,或“彌陀三尊”,造像都是清代泥塑作品。
      
    毗盧閣為最后一殿,長15.8米,寬10.6米,始建于唐,元代重建,明清重修。它重檐歇山,飛翼挑角,巍然聳立在清涼臺上。它與大佛殿一高一低,錯落有致,層次感強。以南北中軸線為準,兩側輔助建筑也完全對稱,使白馬寺整個建筑群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布局規整,體現出中國古建筑群的獨特風格。   

    毗盧殿主尊毗盧佛,又稱“大日如來”,意為“光明普照”,象征佛的智慧廣大無邊。左側站立著文殊菩薩,右側為普賢菩薩。這一佛兩菩薩合稱為“華嚴三圣”。它們都是清代泥塑像。殿內磚臺木龕上還有清代的“八仙”木雕以及景泰藍佛塔、佛亭等文物。

    毗盧殿四壁石刻很多,有清代道光年間悟成和尚書寫的《佛說四十二章經》刻石,有元朝《龍川大和尚遺囑記》刻石,有清雍正年間《潁石誘公和尚壽塔銘》刻石以及清如琇的《釋源大白馬寺舍利塔靈異記》刻石等。其中明嘉靖年間王諍賦詩并草書的《王諍詩》刻石,飄逸灑脫,獨具風采,是白馬寺現存的優秀書法藝術品之一。它和宋代蘇易簡斷文碑、宋代景遵書碑、元代趙孟頫書寫之碑以及清代如琇斷文碑,合稱為白馬寺“書法五佳”,是古代書法藝術的杰作。

    清涼臺,又叫清源臺,是白馬寺后部一座磚砌的高臺。長約43米,寬33米,高5米。是明代建筑。據傳這里曾是東漢明帝避暑和讀書的別墅,原來的面積比現在大三倍。當年的白馬馱來的經書、佛像就珍藏在這里,印度來的兩位高僧在這里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相傳北宋淳化年間,天下大旱,宋太祖命人啟二位高僧墓以求雨。墓開之后,見他們“儀貌如生”,隨即便“甘霖普降”。佛門弟子為了表示對兩位印度高僧的崇敬,不僅在白馬寺兩側分別為他們修了墓冢,還在清涼臺毗盧殿兩側的配殿里為他們造了塑像。這就是今日迎葉摩騰墓、竺法蘭墓以及清涼臺上迦葉摩騰殿和望法蘭殿的由來。
    
    清涼臺上殿閣環繞,自成院落。院內有兩株明代古柏,至今約有400多年的歷史。每逢夏季,樹上凌霄花纏繞,橙黃色花朵點綴在翠柏枝頭,下有荷花水池相映,幽靜中透出清涼。清涼臺庭院上刻著如誘的詩曰:“香臺寶閣碧玲瓏,花雨常年繞梵宮。石磴高懸人罕到,時聞清磐落空濛”。 
       
    寺東南不遠,矗立著一座四方形密檐式舍利磚塔,它就是齊云塔。塔底部長、寬各7.8米,高約35米,共13層。每層磚砌出檐,由下向上,自第六層起逐層內收,線條柔和流暢,造型別致,古樸秀麗。塔內空,有角梯,可供游人上下游覽。塔初建于東漢時期,唐代為東白馬寺木塔。北宋末年,木塔焚毀。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改建磚塔,名釋迦舍利塔,即今天我們所見的齊云塔,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洛陽一帶保存下來的最早的古建筑之一。
     
    “  古塔蛙鳴”是這里的一大奇特現象。如果你站在齊云塔20米遠的地方用力擊掌,便可聽到從塔身那里發出青蛙的叫聲。民間傳說塔內有只金蛤膜。其實蛤蟆叫聲是由于齊云塔獨特的結構造型而形成的。齊云塔塔身高大,鑲砌嚴密,對人們擊掌的聲波形成較強的反射面,塔身底部和各層塔據所產生的回聲逐漸疊加和延續,形成類似蛤蟆的綜合回聲。這種奇特有趣的現象反映了古代建筑大師獨具匠心的技藝和智慧。
      
    今日的白馬寺是全國重點佛教寺院,是對外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在方丈海法法師領導下,這里的僧人依照佛教戒律,晨昏禮佛誦經,四時焚香拜禱。每逢佛誕節、成道節、盂蘭盆會等佛教節日,舉行法會,進行佛事紀念活動。他們每年還接待幾十萬游人香客和***來賓。為了搞好寺廟管理工作,由僧人組織成立了寺廟管理委員會,制定了各項規章制度。他們還經營了一些服爭性事業,既方便了香客游人,又做到了“以寺養寺”。
       
    河南省佛協第三次代表會議于1993年12月16日至18日在鄭州召開,來自全省各寺院的僧人代表和部分市地佛協的居士代表共59人參加了會議。會議傳達了中國佛教協會第六屆代表會議精神,審議通過了省佛協工作報告的章程,選舉產生了河南省佛協新的領導班子,真禪任名譽會長,海法任會長,弘法、無煩、素喜、能先任副會長。(原標題:華夏第一 洛陽白馬寺)



來源: 鳳凰網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