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歷史傳說 >> 傳說賞析 >> 瀏覽洛陽

河圖洛書揭開中華古文明之謎

2013/5/30 11:47:31 點擊數: 【字體:

  
    1978年,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在一篇《我國古代數學成就之一瞥》的文章中說,河圖洛書「可能作為我們」地球文明「和另一個星球交流的媒介」。可見河圖洛書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價值。河圖洛書在當今科技文化越來越發達的時代,卻越來越受推崇——因為當揭開這個璀璨的中華文明源點神秘面紗的時候,人們驚異地發現:多少科學道理,原來早就蘊含于中國古人這看似簡單的兩張圖中。

  由河圖洛書生發的《周易》、《八卦》等,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了重要作用。僅《易經》一書,現在美國就有7種版本,年銷10萬部以上,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的自傳中明確表示:他的正、反、合辯證三律,是「導迪」于中國「陰陽消長」的理論。

  洛陽易經學會會長,對河圖洛書有著極深造詣的洛陽大學蔡運章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當我們撩開蒙在河圖洛書頭上的神秘面紗時,就可發現,她并非天書,也不是人們「偽造」出來的,而是在華夏文明史上淵源有自的兩部杰作。她不但在《尚書》的《顧命》和《洪范》兩篇中有明確記錄,就連從不言怪力亂神的孔子,也曾發出「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的感嘆。河圖洛書所表達的主要思想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

  著名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說,「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因此,河圖洛書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既是過去的,也是現在的,更是未來的。

    闡宇宙之起源

  蔡運章說,河圖洛書是用簡單的數字組成(河圖1-10,洛書1-9),這是奇妙天地之數字,也是當今「數字化」鼻祖,是「數字本原論」開山之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從數學角度闡釋宇宙萬物起源。而古希臘畢達格拉斯的「一生點,二生線,三生面,四生體」,則從幾何學角度闡述萬物起源。

  蔡運章說,河洛起源雖神奇,但「圖」、「書」卻是真實存在的。遠古先人不知道「著作權」,將著作冠以圣賢神靈之名,以便增加「權威性」而「張揚己說」,廣泛傳播。因之有「伏羲畫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易傳」和「黃帝內經」等的說法。

    對政治的影響

  周武王曾求教于敵國之叔箕子(商紂王的叔父):如何治理天下?箕子就講了《洪范》。《洪范》篇是根據洛書派生而來的治國大法,大禹正是根據它,才將原以部落管理的原始方式改為按區劃管理,劃出「九州」,這才有了后來秦始皇的36郡和今天的各省、市、縣,這是劃時代的改革,其影響深遠。

  洛陽周易學會秘書長趙穎女士介紹,演繹的64卦卦辭和爻辭,是由天講起,然后歸結到人道上。乾卦講天,卦辭是「元亨利貞」,意思是健,干就是健。「元亨利貞」不僅指自然界四季交替,也指人的仁義禮智。人道反映天道,天道說明人道,天人合一,天人同構,因致「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人合一觀,反對「過」與「不及」,從政治上講,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則體現了憂患意識和寬容精神,鼓勵人們「與時偕行(即與時俱進)」。倡親民,非強權。

    助科技之發展

  趙穎說,已有學者從月亮運動的規律找出了太極、河洛、八卦的天文背景。河圖洛書含有宇宙的起源、自然界的演變、社會和生命的發生哲理,其奧秘一直被中外學者所探求。愛因斯坦從不掩飾他對《易經》的推崇,他在《愛因斯坦文集》中曾說:「令人驚奇的倒是這些(相對論的成分)發現(在中國古代)全都做出來了。 」歐洲計算機先驅布尼茲則從64卦印證了數字「二進制」原理,對其發明電子計算機起了很大作用。1930年,中國留法學生劉子華,驚人地推算出第10顆行星的質量、行速及軌距;李政道、楊振寧指出原子能二組奇性和偶性雖不滅,但不是一成不變,正是從陰陽消長太極八卦原理中受到啟發的。德國學者戈德伯格亦從太極八卦圖中受啟示,提出遺傳基因的物質基礎與陰陽假說。英國物理學家波爾說,中國的陰陽太極圖是并協性的最好標志。

  西漢的《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更是河圖洛書對世界數學的杰出貢獻。在理化等方面,河圖洛書也演繹著無窮的內容。

  起源于河圖洛書的《周易》、八卦等,曾被許多人斥為與科學格格不入的「巫術」或封建迷信。然而,當你真正看清她時,她為我們展示的竟是如此輝煌的科學內涵。

    對建筑的影響

  蔡運章說,河圖洛書對中國建筑,特別是古代都城規劃的影響非常之大。《黃帝九宮經》云:「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宮,總御得失。」這就是著名的洛書九宮圖。

  西周初年,周王朝在洛陽營建了兩座都城,總名為成周。《周禮.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而朝后市,市朝一夫……內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國,以為九分,九卿治之。」可見都是按洛書數理來建構的。

  公元前206年,漢王朝定都長安,《漢舊儀》記載:「長安城方六十三里,經緯各長十五里。」亦與洛書十五之數相合。

  明清的北京城始建于公元1430年,更是以河洛八卦為指導,其中軸線正是按15里來截取的。外城有七個城門,七為河洛八卦中少陽之數;內城有九個城門,九為河洛八卦中老陽之數。天子居「九五」之尊位。從五壇的設置和城門的命名來看,更顯示河洛八卦陰陽平衡的格局。五壇即天地日月壇分處城南北東西、社稷壇居內城中央,紫禁城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日精門,西有月華門。皇城南有天安門,北有地安門。這種天南地北、日月升降的布局,正是干南坤北、坎東離西先天八卦圖式的反映。

    催生東方圣經——《周易》

  河圖洛書形成后,距今約3,000年前的西周初年,周公在成周洛邑「制禮作樂」時,組織了一班絕頂聰明的文化人,把由文王「演」成的64卦,依每卦6爻,每爻都附上文字,編成《易經》,共4,900多字。約500年后,春秋戰國時孔子的弟子撰成《易傳》7篇,合為《周易》,這就是被稱為「東方圣經」這一文化巨著的產生過程。
 
  至西漢末年,隨著《讖緯神學》的興起,河圖洛書的地位達到頂峰。東漢劉秀漢光武帝利用河洛為代表的讖緯神學觀念為其統治服務,其時神學研究專著就有50多部。當然,劉秀是利用河圖洛書渲染讖緯神學,并混為一談,為許多大臣所反對,比如桓譚、張衡等。確實有負面影響。

    三國后曾消失千余年

  三國時期,因讖緯神學反被反抗者利用,威脅統治者政權,因此被禁止,并殃及河圖洛書。到隋煬帝時,與河洛相關的一切書籍資料都被查抄禁絕,遭滅頂之災。河圖洛書消失千余年之久,直到宋初,大學問家陳摶才拿出這兩張「秘傳」的圖書。陳摶的河圖洛書公之于眾后,即引發激烈的、曠日持久的爭議。以歐陽修為代表的一派認為是偽造的。而身為道家陳摶老祖嫡傳門人的邵雍卻堅持說,這是從古秘傳至今的真實河圖洛書(即我們現在看到的河洛圖)。

    宋起真假激辯歷幾朝

  直到民國年間,大學問家顧頡剛等「疑古派」還認為邵雍所示的河圖洛書是假的。也就是說,從晉至民國,河圖洛書的圖形是被社會上所有主流學派所否定的。

  直到1977年,安徽阜陽市出土一座西漢汝陰侯墓,其中太乙九宮占盤是漢文帝七年的物品(公元前173年),才驚動了中外考古界,因為天盤上九個數字排列圖式與陳摶出示的洛書圖式幾乎是一樣的。這就證明了洛書古圖絕非道家后來偽造。至此,激辯發生根本性大逆轉,認為陳摶傳示的河圖洛書「可信」終成主流。

    考古文物有力證其實

  10年后的1987年,安徽含山凌家灘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居然出土了原始社會末期的玉版圖和玉龜,北極、八方等所有的含意均在其中。而這一文物距今約5,000年,早于大禹(距今約4,000年)的「神龜貢書」傳說。也就是說,洛書起源應前推一千多年。更為神奇的是,用玉版刻成的神龜背甲和腹甲中間,就夾著這個刻著洛書的玉版,這就使「神龜貢書」的神話傳說在考古學中得到了有力的印證。

  香港大學著名學者饒宗頤先生評價這一發現時說:光怪陸離的神話傳說,竟在考古學中得到證明,真是匪夷所思。雖然考古實物中圖式與現代圖式略有變化,但內容卻是準確一致的,表現的都是天人合一觀念。

    起源極富神話色彩

  伏羲時代距今約8,000年。據傳河圖就出現在那個年代。伏羲氏在治理天下時,一匹龍馬(古時曾有馬高8尺之上為龍的說法),在今洛陽孟津黃河中躍出,其背上負圖,自1至10,共55點,旋毛猶如星相,這就是「河圖」。經伏羲推演,成了陰陽與五行,奇數與偶數協調配合的圖像。

  又過數千年,相傳大禹治水時,在洛陽洛寧的洛水岸邊視察,一只神龜負文于背,獻給大禹,其圖自1至9共45點。經探究,把圖像換為數字,則縱、橫、斜三數之和均為15,即成「洛書」,后世稱為三三方陣。

  趙穎介紹:河圖左旋相生,洛書右旋相克,彼此配合,相反相成,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她說:「十之數不外九之用,九之用已備于十之體,四正以備乎四隅,四隅不外乎四正,四正四隅又皆備于中宮。」也就是說,河圖洛書互為表里,一體一用。所以「河圖者,乃經常之洛書也。洛書者,乃變化之河圖也。」

  河洛的神秘不僅是來源的神話色彩,更有其看似抽象難懂、細品之奧妙無窮的特點。「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則者」,法則也,引伸為「依據」,圣人依此制定了治理天下的法則——「九章大法」。

    蔣介石之名引經據典

  受古文化影響,中國人取名多「引經據典」,如蔣中正的名、字,均見于《易經》。《易經》「豫卦十六」似乎極其巧合地「印證」了蔣介石的命運:「介于石」者,以石為界必「中正」;「利建侯」,是「侯」而非「王」,因此臺灣「省長」的最終定位倒也確切;「行師」,就是善于領兵打仗;「冥豫」,蔣介石抗戰時曾把河南洛陽當作短暫「行宮」,然后就在重慶迎來抗戰勝利——「成于渝」。這也許只是歷史巧合,但誰又能說不是冥冥中的「讖語」?(陳春濟 楊霞 )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圖洛書網 2012-10-0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