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連燈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又稱九蓮燈)。之所以叫九連燈,一是體現中國古老的文化傳統(中國的數字有其特定的含義,“九”是最大的陽數,“九五”之尊代表皇帝,代表至高無上),二是九人執燈表演,九燈翻動相連。
九連燈舞蹈起源于豫西劉嶺村,距今約三百年。相傳,九連燈是一種宮廷舞蹈,清乾嘉年間,劉嶺村王姓人家有人在宮中主管宮廷文藝,告老還鄉后,將此藝傳給子孫。自此,九連燈這只有皇家才能觀看的藝術形式,流入民間,并由劉嶺村人薪火相傳至今。
作為宮廷樂舞,九連燈幽雅柔細,輕歌曼舞,場面宏大,高貴典雅,且以女性表演為主,是其流入民間的初期特點。之所以稱為“九連燈”,是因為皇帝為“九五”之尊,故而由九人為主演,另外,九人所持之燭燈呈現蓮花之造型,表演九燈翻動相連,故稱之為九連燈。
九連燈由門燈、蓮花燈、孔雀燈、指揮燈等組成。燈用蠟燭制作獨特,舞動不流,遇風不滅,保證了表演效果。此外,輔助道具為八匹四色紙馬,黑、白、紅、黃各二匹,表演者站在馬腹中間表演。配合表演的樂器有鼓、鑼、镲、笛、笙、簫等,樂曲有“昭君出塞”、“漸漸高”、“陰陽板”、“半莊臺”等古樂。
2009年被定為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