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日,從有關部門了解到,經專家論證認定,洛陽邙山為我國野生牡丹最主要的發源地,位于洛陽國家牡丹園內的“鳳丹牡丹林”,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現存的數量最大的“千年牡丹群”。
據介紹,邙山古代又稱鳳凰山,“鳳凰山牡丹”簡稱鳳丹牡丹。漢代就有鳳丹牡丹的藥用記載,距今已有1900年的歷史。
專家指出,牡丹枝條屬半木質結構,很難長得高大,一般壽命在百年左右。洛陽國家牡丹園內的千年鳳丹牡丹群,非常壯觀又獨具特色,花期長達一個多月。
目前全國牡丹野生種有8個品種,其中河南就有6個,洛陽是我國野生牡丹最主要的發源地。專家認定,傳播牡丹的歷程為洛陽、四川、陳州、亳州、曹州。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宋歐陽修《洛陽牡丹圖》)。洛陽地處中原,氣候溫和,土質肥厚,雨量適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洛陽牡丹以花大、色艷、形美、香濃而名甲天下,不僅成為中國牡丹資源的重要分布地和最早的栽培地,而且也是中國乃至世界牡丹的栽培中心之一。
洛陽牡丹的人工栽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北宋。之后,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和洛陽名園的毀夷,至南宋時,四川天彭牡丹繼起,有小洛陽之盛。從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中所列60多個品種看,大都是從洛陽引進的。明代,盛極一時的安徽亳州牡丹也有許多是從洛陽引進的老品種。清代,曹州牡丹取代亳州牡丹而代之,洛陽牡丹又直接或間接地和曹州牡丹存在一定的淵源關系,足見洛陽牡丹的傳播和影響。當今洛陽牡丹更傳到意大利、德國、法國、日本、美國、荷蘭、南非、澳大利亞和中國臺灣、香港等地區。
牡丹別稱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藥、百兩金,屬毛茛科灌木,又有洛陽花、富貴花和“花中之王”之美稱。河洛地區具有豐富的牡丹資源,是中國野生牡丹的原生地之一。
洛陽牡丹品種繁多,類型多樣。洛陽牡丹從野生到人工栽培,隨著生態環境條件的改變,經過栽培的牡丹,同洛陽的原種牡丹相比,在植物學形態方面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洛陽牡丹演化的結果,使得牡丹的觀賞價值大大提高,但也造成了牡丹有性繁殖能力的降低。千百年來,洛陽花師們正是利用牡丹的這種演化、變異,經過自然和人工選擇,創造出數以百計的牡丹新品種,對花卉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洛陽牡丹品種的顏色是隨著新品種的培養而不斷增多。洛陽野生牡丹為白色的楊山牡丹和紫斑牡丹以及其他牡丹種,經過人工栽培后,唐時出現了黑色(如軍容紫),宋代出現了黃色(如姚黃等)、綠色(如歐家碧)、紫色(如左花等)和復色(如添色紅)以及奇特的轉枝花(如潛溪緋)等。此外,洛陽牡丹還出現了許多過渡性的花色。而今,洛陽牡丹的花色甚豐,有紅、白、粉、黃、紫、藍、綠、黑及復色等9大色系,五彩繽紛,萬紫千紅。截止1990年的統計,洛陽牡丹品種屬紅色系的204個,白色系67個,粉色系133個,黃色系11個,紫色系69個,藍色系26個,綠色系4個,黑色系20個和復色系4個,總計538個。矛盾品種的命名,或以姓氏,或以產地,或以花色,或以花形。以姓氏得名者如姚黃、魏紫、歐家碧;以產地得名者如洛陽春、潛溪緋、壽安紅;以顏色取名者如鶴翎紅、胭脂紅。一些牡丹花,則冠以俊美的品名,如醉楊妃、玉天仙、二喬等。還有寓意深妙而又典雅的稱呼,如瓔珞寶珠、飛燕紅妝、雪夫人、粉香奴等。每個品種差異分明,各具特色。
洛陽牡丹栽培技術在古代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唐代洛陽人宋單父,精于園藝,他種的牡丹,紅白斗色,變異千種,被時人尊稱為花師,驚服他有“幻世之絕藝”。惜此高超絕藝,無著錄傳世。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風俗記第三》載,宋時有一復姓東門、人稱“門園子”的人,是一位牡丹接花高手,富豪人家都請他嫁接牡丹,秋天接花,到來年春天見花再付錢,接活一株,價值五千。張邦基《墨莊漫錄》亦載,宋徽宗宣和年間,洛陽有一位歐姓花師,用藥壅培白牡丹根下,次年花開淺碧色,人稱“歐家碧”,極為珍貴,每年作為貢品,供奉朝廷。
宋代洛陽牡丹的栽培管理,在擇地、栽植、澆灌、施肥、修剪、防蟲害、防霜凍以及嫁接、育種等栽培技術方面,總結出一套較為完整的成熟經驗。明清時期,牡丹的栽培技術更加趨于完善;ü儚哪档さ姆N、栽、分、接、澆、養、醫、忌等8個方面進行了科學總結,并付諸實現。古代洛陽牡丹的栽培技術,至今對牡丹的生產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當代洛陽人在恢復和繼承矛盾傳統栽培技術的基礎上,各種技藝均得到迅速發展,尤其是對牡丹的促成栽培技術,已能使其從9月上旬到翌年自然花期之前近200 天。牡丹花期控制技術已基本達到花隨人意,周年開花。
洛陽牡丹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一是應用于觀賞。在種植設計上,牡丹常構成園林的主體,形成牡丹景觀,多則千株或沒數萬株,或叢植,或群植,如王城公園、西苑公園,暮春時節,牡丹盛開,姹紫嫣紅,花團錦簇,艷冠群芳,蔚為壯觀。另外,用于鮮切花,被用作插花觀賞和禮儀之花。二是作為藥用。牡丹根中含有的牡丹酚原疳,為主要藥用成分,具有鎮痛散瘀和抑菌作用。三是用于食用。據史料載,牡丹花的食用始見于宋代。牡丹花瓣、花粉經化學分析,具有對人體有益的多種物質,食之有病可醫,無病可增加營養,強身健體。烤鴨的飲食文化中,有菜肴、花酒、點心等,從用料上講,有以花為主料者,有為輔料者,牡丹花在烹調上有煎、炸、蒸、釀等制法。
洛陽牡丹作為商品進行交易,見于唐代記載。白居易《移栽牡丹》詩中有“金錢買得牡丹栽”的詞句。其價值有數十千買一株的,有數萬買一株的,還有“一朵值千金”的。牡丹花王姚黃、花后魏家花嫁接苗的一個接頭竟值錢五千。明代亳州人尚以黃金購洛陽牡丹一株魏家花者。民國時期,由于戰爭頻仍,民不聊生,牡丹“花價甚廉”(李健人《洛陽古今談》)。當代洛陽牡丹商品化生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建立了商品生產基地,采用國營、集體、個體一齊上的優惠政策,至1990年商品牡丹發展至600畝,總株數達百萬株以上。除滿足國內市場外,還開辟了國外市場,出口到法國、日本、美國、意大利、南非等國家和地區,使洛陽牡丹譽滿天下,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牡丹品種的涌現和栽培、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堅實的科學研究基礎上的。宋代在民間和豪門之間出現了“花會館”,從事牡丹種植技藝的切磋、研究和新品種的品評。明清以至民國時期,洛陽牡丹的研究工作基本處于停滯狀態。1957年成立了洛陽牡丹調查研究小組。1983年12月,建立了牡丹研究的專門機構——洛陽市牡丹研究所,翌年經國家城鄉建設部批準,成立了洛陽牡丹研究中心。從此,洛陽牡丹步入了有組織的科研軌道。從1983年開始,豫西農業高等?茖W校、洛陽地區農業、林業科學研究所等教學、科研單位,農業實驗站及市內各大公園、花卉生產單位等都相繼開展對牡丹的研究工作?蒲嘘犖椴粩鄩汛,科研人才濟濟,既有一批具有高級職稱的學科帶頭人,又有一批初、中級職稱的青年科研骨干,也有豐富經驗的技師,組成了以專業研究單位為主,教學、生產單位密切協作的洛陽牡丹研究網絡。牡丹的科學研究由恢復和繼承傳統技術的研究,走向了基礎理論與實用開發相結合的高新技術研究的新階段,取得了一批具有國內、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時,牡丹學術交流活動十分頻繁,與海內外同行之間的交往日益密切,舉辦或經常參加全國性的科研學術交流活動,擴大了洛陽牡丹的知名度,為洛陽牡丹走向世界發揮了積極作用。
洛陽牡丹飲譽天下,得益于牡丹譜記的傳世,它是研究牡丹的極為珍貴的文獻資料。洛陽牡丹的譜記資料甚為豐富,專門記述洛陽牡丹的名著就有宋代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洛陽牡丹記》和《洛陽花木記》。建國后,洛陽人好花之俗更盛。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改革的深入,開放的擴大,經濟的快速發展,洛陽市黨政領導充分利用這一良好民俗,以花為媒,廣交朋友,開發牡丹資源為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服務。1982年9月,洛陽市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定牡丹為洛陽“市花”,并決定每年4月15~25日舉辦洛陽牡丹花會。從1983~1990年,洛陽已成功地舉辦了8屆牡丹花會,每屆接待海內外游客均在數百萬人次;〞陂g還舉辦牡丹燈會、經貿洽談會和一些學術文化交流活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洛陽具有豐富的牡丹文化,它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夏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從唐宋開始出現的贊頌牡丹的詩詞、歌賦、小說、故事已經繪畫、刺繡等量大且內容豐富。由于人們對洛陽牡丹的至愛,千百年來流傳的關于洛陽牡丹的種種神話故事和趣聞逸事更是家喻戶曉。人們把牡丹比作造福人類的天使,反抗強權的正義化身,把她塑造成美麗、善良的仙女等等,寄托了人們的理想和愿望。建國后,洛陽考古發掘墓葬中發現的有關表現牡丹內容的珍貴文物,以及現存的古代建筑上的牡丹紋飾,是研究牡丹史、繪畫史、建筑史、雕刻藝術史等不可多得的資料。表現牡丹題材的戲劇歌曲、影視音樂以及工藝美術等作品爭奇斗妍,琳瑯滿目。洛陽牡丹文化的發展,推動著河洛地域周邊牡丹文化的發展,為形成中國的牡丹文化奠定了基礎。
“春來誰作韶華主,總領群芳是牡丹”。
Luoyang Peony Cultivation Technique
Mangshang in Luoyang is the major birth-land of wild peony in China. Fengdan Peony Forest, located in Luoyang National Peony Garden, owns the biggest amount of peonies till now in China even in the world. According to the experts, Mangshan is called Fenghuang Mountain in ancient time, Danfeng Peony is an abbreviation of Fenghuang Mountain Peony. According to documents, peony was used in medicines in Han Dynasty, when is 1900 years ago.
Peony, also called shugu, wood herbaceous, ardisia crispa, belongs to buttercup shrubs and enjoys the good reputation of the King of Flowers. It's various and plentiful. Luoyang peonies are famous for their big flowers, gorgeous color, beautiful shape and fragrant smell, which make Luoyang become an important producing area, the earliest planting place, and also one of national even international planting centers.
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Luoyang peony has reached a very high level in ancient times, which began in Sui Dynasty, prevailed in Tang Dynasty and arrived at its peak in Northern Song. In Tang Dynasty, Song Danfu in Luoyang was extremely skillful on planting peonies and was respected as flower master. In Song Dynasty, people had summarized a series of complete and mature experience in choosing land, planting, breeding and other aspects. Gardeners made a summary scientifically in 8 aspects and put them into effect.
The plentiful peony culture in Luoyang is not only a significant element of Heluo culture, but also an excellent part in Chinese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