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棠樹下,至今還流傳著召伯聽政的三則故事。
一為“懷保小民”的故事:召伯察訪得悉,一領主因家奴損壞工具,對其捆綁責打。召伯命他去刑,并諄諄教導,家奴損壞工具是小事,而你責打家奴,是在損壞創造財富的國家工具,是大事。禮制要求不同分工者,各安其位,各盡其責,社會方能繁榮發展。“懷保小民”,體察百姓疾苦,悉心愛護小民,方能使社會安定、人間和諧。
二為“婚嫁六禮”的故事:召伯在鄉間巡視,見兩名男子為奪妻而斗毆。古時女子婚嫁,無證無憑,因而易引起爭論。召伯為穩定家庭秩序,確立夫妻名份,制定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迎親“婚嫁六禮”,為婚姻的莊嚴神圣和夫妻雙方的義務責任,提供了心理和制度的保障。
三為“甘棠遺愛”的故事:召伯巡視鄉里,為不讓百姓騰房,結廬于甘棠樹下。他說:“不勞一身,而勞百姓,不是仁政。”為了百姓安寧,寧可自己吃苦受累,這才是官員的本份。甘棠,已成惠政于民的象征;棠陰,已成良吏政績的代稱。清代詩人薛成兌詩云:“蔽芾詩章留古今,召公仁功得民心。甘棠剪伐猶知護,足見當年遺愛深。”百姓對召伯仁政的感戴,愛屋及烏,已化為對甘棠樹的珍愛,勿剪勿伐,讓綠蔭永蔽人間。
禮樂文化,為官員的施政倫理立法。官德的養成,有待教育與法制同步。道德教育規范動機,法律制度懲處罪行。官員要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存律己之心,常懷愛民之情。在現代法治社會的大環境中,禮樂文化的廉政精神方能得以升華。“為問當年聽政處,蕭蕭紅葉滿山莊。”清代詩人趙銘彝的殷殷祝福,是我們的共同期待,愿甘棠村省級廉政教育基地的建立,為官德的建設送來一襟明月,送來兩袖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