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東部邙山北麓有白云觀規模宏大,白云觀之得名傳說是唐初李密的妹妹白云公主曾在這里出家修道。另有傳說白云觀是李密為妹妹白云公主專門修建的。無論怎么說,白云觀風風雨雨一代代傳到了今天,有大殿、白云洞等建筑群在,有白云公主墓在,白云觀就實實在在承載了一段歷史。
在距孟津白云觀不遠的北邙山北麓有李密飲酒臺遺址,孟津人還把李密曾駐扎過軍隊的孟津平樂金村稱“李密城”。李密小時候曾給富家傭工放牛,放牛的時候把“《漢書》一帙掛于角上,一手捉牛靷,一手翻卷書讀之。” 這句話出自《舊唐書·李密傳》,其可信度無可置疑。后來南宋王應麟編寫兒童啟蒙課本《三字經》,還特別把李密刻苦讀書的故事編進了“經”中:“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且勤學。” 據說李密掛角讀書的地方也在孟津……
為什么洛陽孟津一帶有這么多有關李密的傳說和遺跡呢?因為李密生于公元582年,死于公元618年,只活了37歲。但他一生最輝煌的人生舞臺在孟津。據《舊唐書·李密傳》記載,李密還是“黑色小兒”時就到洛陽給隋煬帝當侍衛,掛角讀書是當侍衛以后的事。后來天下大亂,李密參加楊玄感的起義軍,攻洛陽、據興洛倉、號魏公,“城洛口周回四十里以居之、” 戰王世充、北阻邙山、決戰金墉等等,驚天動地的人生大戲都是在洛陽孟津一帶上演的。
后來李密叛唐,被唐將盛彥師追斬于熊耳山中。今河南盧氏縣有李密墓,1998年版《盧氏縣志》載:“李密墓,位于潘河鄉黃葉村崔家溝。冢高13 米,周長130米。” 《盧氏縣志》載:清代人王景福所作七言絕句《李密》:“新村曾付雪兒吟,千載風流說李君。掛角遺蹤何處是,亂山叢里一荒墳。”
綜合以上史實,雖然李密的妹妹白云公主正史沒有立傳,但其人其事應該是真實的。白云公主的名號是李密自號魏公時所封贈?還是自號,抑或是百姓對李密妹妹的尊稱,史所未載。據李密的生年推測,如果李密真有這個妹妹,其生年當在公元582年之后。李密起義后曾有數次兵敗,其妹妹稱白云公主當在李密聲勢顯赫之后,推測在公元610年左右,至今已1400年。
孟津邙山北麓的白云觀,完全因李密的妹妹白云公主曾在此修煉或主持道觀而得名,和以后宋元時期王重陽所創建的全真派道觀“白云觀”是兩個概念,所以,這兩個道觀不能類比,更不能相提并論。
公元1167年4月,道教全真派開山祖師王重陽到山東半島宣教,度化了七大弟子即:馬鈺、譚處端、邱處機、劉處玄、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后世人稱“北七真。”
邱處機在朝野傳道影響最大,奉旨住在北京附近的長春宮。長春宮在元初名太極宮,因邱處機初號長春真人,元太祖成吉思汗改賜太極宮為:長春宮,并賜予邱處機作為道場。公元1227年夏天,邱處機病于北京住處長春宮,7月9日,邱處機在長春宮賦詩一首,在寶玄堂羽化而逝,享年79歲。第二年,邱處機的遺體安葬于長春宮東側處順院,號曰“白云。”明代正統三年重修長春宮,重修后將長春宮改名為白云觀。由此可知,北京白云觀得名于公元1438年,至今僅 570年。而孟津會盟鎮的白云觀至今已1400年。所以,道教全真派之北京白云觀和孟津白云公主住持之白云觀毫無關系。
無論怎么說,因白云公主而命名的孟津白云觀是孟津的驕傲,李密風云一生在孟津留下的可能只有“李密城”,飲酒臺和白云觀了,但只有白云觀延續香火到了今天。今日之白云觀最值得保護紀念的應是白云公主墓了。據說,白云公主墓過去曾名皇姑冢,從名字可見百姓對白云公主的推崇。無論今日孟津的白云觀大殿建得有多高,無論今日孟津的白云觀神像塑得有多少,白云公主才是孟津的白云觀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