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唐朝時,府店打火燒饃的只有一個潘姓人家,潘家的祖上是挑擔游鄉賣燒餅的。某年,武則天率文武百官到緱山賞景,地方官決定用當地的民間菜肴接駕,把招待武則天的主食定為潘家火燒饃。
潘家火燒饃都是用發面做的。潘老漢接到通知就趕快動手,可當他打開發面缸一看,發面已所剩不多。發面不夠,臨時發那么多面也來不及;可如果不做,那可是殺頭之罪。
潘老漢靈機一動,和了一塊死面,反復揉搓,拉成薄片,中間放一塊指頭肚大小的發面,配上調料、小磨香油,邊緣扭成如絲的花紋,放在爐子上,上烙下烤,結果烤熟的火燒饃顏色金黃,外酥內軟,咬一口,比以往的燒餅還好吃。
潘家把火燒饃送到宴席上,地方官拿起一個用手一掬,火燒饃便自動開了口,再將桌上的豬耳菜絲往里一夾,呈到武則天面前。武則天一嘗,覺得比宮里的山珍海味好吃多了,便賞銀百兩,獎勵潘老漢。
潘家火燒饃從此出名,被稱做府店火燒饃,其制作方法代代相傳。直至現在,府店火燒饃仍是偃師有名的一種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