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康,是中國古代糧食釀酒的創始人。今洛陽市汝陽杜康村相傳為杜康的出生地。
杜康是人名,是酒名,也是地名。杜康村,古稱杜康仙莊。相傳,周人杜康乃杜伯的后代,杜伯因受“妖女案”牽涉,被宣王錯殺。杜康全家為避難,逃亡到距汝陽縣城50里的空桑澗隱居。
杜康幼年家貧,牧羊于空桑澗(在今汝陽杜康村西南),把吃剩下的米飯(秫)棄于樹洞,日久聞有酒香氣味,經精心研制,不斷改進,終釀造成糧食酒(時稱秫酒)!毒普a》載:“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云儀狄,一曰杜康。有飯不盡,委余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雨此,不由奇方。”《世本·作篇》亦有“倉頡作書,杜康作酒”的記載。又據《直隸汝州全志》載:“杜康泉在縣城北50里,為杜康造酒處。"《水經注》載:"杜水,又名康水,源出牛山,會于伊,后人稱杜康河"。這些都是杜康造酒的真實記載。
杜康畢生從事釀酒,他所釀造的秫酒具有醇厚芳香、回味悠長的獨特風味,名為杜康酒。他所創造的“秫酒”釀造方法,奠定了中國白酒釀造的基礎,對中國酒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秦漢以后,“杜康酒”多為宮廷用酒,歷代帝王對杜康多有加封,尊杜康為“酒仙”。
有關杜康造酒的故事,如今在汝陽杜康村一帶仍流傳著美麗的民間傳說。周時,宣王腐敗,暴力無度,濫殺無辜,滿朝文武怨聲沸騰。有一回,周宣王從外回來,忽聽街旁一群小兒拍手念歌,歌曰:“月將升,日將沒。 弧萁菔,幾亡周國。”宣王聽罷,怒火沖天,命御史拘眾小兒來問:“此語是何人所教?”一小兒答曰:“三日前有一紅衣人教俺念這四句話,說是這四句話可以消災避難。”宣王又問:“紅衣人現在何處?”小兒答曰:“自教歌之后,不知去向。”宣王只好索興回宮。
第二天傍晚,宣王召集滿朝文武官員議事,并將前夜所聽兒歌述于眾臣,問太史伯陽父:“此語何解?”伯陽父善解陰陽八卦,?垦b神弄鬼而得寵,他緊皺眉頭細細推敲了一番后說道:“啟稟萬歲,大事不好了。”宣王道:“有何大事不好?”伯陽父說:“ 是山桑之名,可以結弓為弧,萁是一種山草可以結袋(前囊)為菔。這弧萁菔自然是說國家有弓矢之變。這月升日沒嗎,月為陰,日為陽,陰氣上升,陽氣沒落,定是妖人亂政,這對當朝天子你,可是極大的不利啊!"宣王一聽,大吃一驚,忙問:"依卿之言,怎樣才能消災避禍?"伯陽父本是一派胡言,宣王一問,頓時目瞪口呆。正在這時,宮中太監稟報道:"啟稟萬歲,今日酉時宮中八十歲的老宮娥無孕臨盆,生下一女嬰,落地能言宮中之事,還喊當朝天子您的威名呢。"
宣王一聽,甚感奇怪,道:“真是天下奇事,待寡人前去探視一下,看是何方神童,可知這妖人亂政端倪。”這時,伯陽父眉頭一皺,計上心來,跪在宣王面前說:“啟稟萬歲,恕臣直言,今為酉日,女又生于酉時,酉日酉時,就是憂日憂死,女人為陰,這就是正要亡國的妖女,快快斬殺,以保社稷。”
宣王信以為真,遂命杜伯前去殺害女嬰。杜伯乃杜康之祖父,是三朝元老,為人慈善厚道,早就對伯陽父的這套做法甚為不滿,現宣王又聽信伯陽父的一派胡言,命他去殺害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心中生氣,就差下人暗地周旋,把女孩送出宮中,然后才帶大隊人馬到后宮去交差了。誰知杜伯做事走漏了風聲,這事很快就使宣王知道了。宣王氣得眉毛倒豎,下令把杜伯家滿門抄斬,并傳令太宗伯召虎去捉拿杜伯。召虎與杜伯兩人南征北戰,出生如死,不忍心使杜伯一家無辜受難,遂差家人趕往杜伯家通風報信,讓杜伯一家逃命,然后才趕到杜伯家只拿了杜伯,一把火把杜府化為灰燼,上朝復命去了。
那年杜康剛剛七歲,他的叔父杜隰背起他一直向東南走去,一路曉行夜宿,當來到人煙稀少的伏牛山時已是五黃六月天了。這年的天氣格外炎熱,曬得土地咧嘴,野草枯萎。這一天,他們來到汝陽地面,頂著烈日爬上鳳凰嶺,熱的汗珠直往下掉,嗓子冒煙。正在這時,前面出現一大片桑林,林邊有一泉水,他們急忙跑到泉水邊去喝水,誰知一跑到桑樹林,這里就像換了一個天地,草綠水清,涼爽宜人,汗水很快就沒了。杜康說:“叔父咱們就在這里住下吧。”往哪里去,杜隰心里也沒譜,聽杜康這么一說,就在這里搭木為屋,住了下來。渴喝泉中水,餓采林中果,饞捕河中魚,樂打樹上鳥。雖然日子清苦,不似家中富貴,但自食其力,免得官府通緝,倒也心情舒暢。
誰知沒過多久 ,有一天,杜隰正要帶領杜康上山去打獵,從嶺上走下一人來,此人名叫胡大,是鳳凰嶺一代有名的潑皮。他見到杜隰年青力壯,杜康雖然年少,但眉清目秀,聰明過人,就打起了歪主意,說:“你們是何方人士,怎么住在我家的風水寶地上?怪不得這些天我們家盡出倒霉事兒,原來是你們擾亂了我家祖墳上的風水寶地,毀了我家的財氣。”杜隰忙上前賠禮道:“官人息怒,我們是河西人士,不知這里的規矩,請多原諒。”那胡大一聽說是外地人,知道好欺負,就說:“并非我有意欺負你,俺這里的規矩,凡侵他人祖蔭,要淪為人奴,隨我下山吧。”杜隰知道其中有詐,但難說出其中原因,就隨胡大下了山。從此以后,杜隰給胡家干農活,杜康給胡家放羊。
每天天剛蒙蒙亮年少的杜康就起床外出放羊,不管刮風下雨,為此杜康也不知哭過多少次。他知道桑樹林是個好地方,天天都把羊趕到那里。而胡大也是個吝嗇鬼,光想讓人干活,舍不得讓人吃飯。每天杜康上山牧羊,只給杜康一個秫米團作干糧。天長日久,每天杜康都把羊趕到桑樹林,把干糧放在一個老桑樹的樹洞里,然后躺下歇息。每到這時候,他就想心事:我出身于貴族之家,山珍海味吃不完,出門車馬接送,現在落到這步田地,秫米團也不讓吃飽,還挨打受氣,越想越生氣,就連放在樹洞里的秫米團也不想吃了。這樣天長日久,放在樹洞里的秫米越積越多,杜康不思飲食,身體越來越消瘦。
杜康的叔父杜隰見杜康一天比一天消瘦,心里非常難過,便認為是杜康常吃秫米受不了得了病,聽人說發酵的曲粉能治這病,就找了些曲粉讓杜康吃。一天,杜康把羊趕到山上,把難咽的曲粉仍進了桑樹洞里,就倒在地上睡著了。突然,一陣悶雷把杜康從夢中驚醒,他睜眼一看,黑壓壓的烏云已經遮住了半個天,冷颼颼的狂風從西狂卷而來,眼看就要下雨了,杜康連忙趕著羊往山下跑,誰知走到半路,傾盆大雨嘩嘩而下。杜康的身體本來就弱,經這場暴雨一淋,回去就病倒了。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三個月過去了,杜康的病越來越重,渾身只剩下皮包骨頭。杜康知道自己的病沒得治了,早晚要死在這里,心想,蒼天不留杜家之后,就這樣窩囊地死在這里,不如到桑樹林去,死在那顆桑樹之下,也好有個印記。這樣想著,杜康就撐著虛弱的身子向桑樹林走去。剛到桑樹林邊,忽覺一陣撲鼻的芳香氣味飄過來,他頓覺目清氣順,身上也有了勁兒。
這是啥滋味兒?他一邊想,一邊尋找,原來這美味竟是從桑樹洞里飄出來的。他急忙來到桑樹下,細細一看,只見濃濃的香汁沿著樹的裂縫往下淌,杜康爬到樹身上吸了起來。一會兒,頓感渾身輕松,病也就好了。
這是怎么回事,杜康百思不得其解。這時,再看那桑樹洞下,流出的香汁隱隱約約顯出兩行字來:“宦海無望兮莫強求,造福民間兮樂千家”。杜康看著這兩行字,心想這是上蒼告訴我不能做官,但可以為民間做些事,怎樣才能造福民間呢?秫米加上曲,再兌上水就能生成這香汁,為人治病,難道就是這些造福于民間?這時,數不清的小鳥飛滿桑樹枝頭,“酋—酋—酋—酋—”歡快地叫著,“對,這就是上蒼賜給的神水,是上蒼告訴俺這東西叫酋,就將這水起名叫酋吧。”杜康轉念又想,酋乃百首之領,此物怎能和百首之領同名,這不是犯忌嗎?他靈機一動,“哎!這東西是一種水生成的,干脆就在酋字的前面加上三點水不就成了‘湭’嗎,就叫它?吧。”到了后來,杜康死于酉日,為了紀念杜康,就去掉了“湭"字頭上的兩點,變成了現在的"酒"字。從此以后酒就有了正經名字,這是后話。
全村的人見杜康抱病外出,都為杜康悲傷,不料半天功夫,他又高高興興地回來了,人們感到驚奇,就跑來問杜康是怎么回事,杜康告訴大家,是酒救了他的命,并拿出美酒讓大家品嘗。誰知那酒讓眾人一嘗,老年人耳聰眼明,青年人滿面紅光,姑娘們光彩照人。杜康想,既然酒有如此功效,何不多造點酒讓大家喝。從此,杜康常在桑樹洞里放秫米團,釀酒讓大家喝。
此事很快就傳到了胡大的耳朵里,他也想嘗嘗酒的滋味,就讓杜康拿酒給他喝。喝完一竹筒后,又逼著杜康再去取酒給他喝。杜康說:“造酒不容易,我三個月才造出那么一點點酒,都讓你給喝完了,你要天天有酒喝,就把那片桑林地給我讓我造酒。”胡大想,那片桑林地本不是我的,只要天天有酒喝,給他們也可以。因此道:“好,一言為定,我把山林給你,以后你要天天供我酒喝。”
杜康有了這片桑林,就把林中的大桑樹全都挖空造酒。從此以后,杜康就以釀酒為業了。后來 ,這里漸漸形成一個村落叫杜康村。因為杜康在老桑樹下發明了酒,人們就把那顆老桑樹叫酒樹。至今,杜康村還有一棵老態龍鐘的大桑樹。這就是杜康造酒的美麗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