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出生于洛陽夾馬營,小時候一直在洛陽生活,對洛陽有特殊的感情,把洛陽當作了第二故鄉。他當上皇帝之后,便有衣錦還鄉之想,想遷都洛陽。而且時時魂繞夢牽,懷念自己出生的地方。同時從國家安全方面考慮,東京形勢也不如洛陽。東京地處平原,不僅無關塞山險可守,而且時時受到黃河泛濫的侵害。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還不斷南侵,給剛剛建立起來的宋王朝是一個嚴重的威脅。所以,趙匡胤在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派人到洛陽修建宮室,完善設施。同時帶領群臣去洛陽考察,企圖現場說法,說服群臣,同意遷都。可是以他弟弟趙光義為首的臣下,都不想遷都洛陽。因為他們大部分是后周舊臣,居汴多年,已建立了豪華的官邸和錯綜復雜的關系網。有的和地方豪紳勾結甚緊,形成了勢力。如一旦離開汴京,就如虎落平陽。再說搬一次家要花費大批錢財,所以極力反對遷都。但亦不敢明目張膽的站出來進諫,便合伙想出了一個壞主意。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三月,趙匡胤帶領群臣到了洛陽之后,就住在當年他住過的地方,并在夾馬營一帶轉游,回憶他兒時的樂事。當走到巷口時,他用鞭子指著這個地方對群臣說:“憶昔得一石馬,兒為戲,群兒屢竊之,朕埋于此,不知在否?”群臣就派人向下挖去,果然一石馬在地下,又激起了趙匡胤對故里的眷戀之情。一些大臣怕趙匡胤真的要遷都,便派人在趙匡胤住的地方鬧神鬧鬼,擾得趙匡胤 日夜不寧。加上整天陰雨不斷,道路被沖壞,運往洛陽的糧草給養也遲遲不到,大家吃飯也發生了問題。臣下紛紛向趙匡胤進諫,說是天意不讓遷都,如果勉強,便會天降災禍,危及社稷,悔之晚矣。不如仍都摔京,可把洛陽作為陪都,等待天時地利,到時遷都亦不為晚。面對這些情況,趙匡胤也心中明白,只好起駕回汴京。
車駕在凄風苦雨中向東進發,趙匡胤心情十分沉重。他考慮的不僅僅是對洛陽的眷戀,他擔心的是他百年之后,如果北方異族入侵,宋朝江山是否保住。車駕經過鞏縣,趙匡胤就帶戒更衣,去祭奠他的父親趙弘殷,當他步入永安陵園,想起跟隨父親在洛陽的戰斗歲月,如今自己當了皇帝,連回洛陽盡孝道也不可能,不僅思緒萬平、蕩氣逼腸,悲痛欲絕,撲伏在父親陵前,捶胸頓足的放聲大哭,跪在他身后的大臣們連大氣也不敢出。趙光義勸哥哥節哀順便。趙匡胤祭奠了父親,便登上閾臺,面向西方,迎著落日的余輝,陰風嗖嗖,砭人肌膚,思前想后,不覺又潛然淚下。他拿起弓,搭上響箭,對臣下說:“我生不能居西京,死當葬此地。” 說罷拉滿弓,箭弦直向前飛去,射在今墓地上。“我死后就把我葬在這個地方”,趙匡胤說罷,便黯然走下閾臺。
趙匡胤回到開封以后,總覺得沒有遷成都是終生最大的憾事。這年十月,他便在“燭影斧聲”中死去。第二年四月(公元977 年)趙光義根據他哥哥的遺旨,葬于此地,陵名“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