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低輕蓋偃,藤細弱絲懸。
石明如掛鏡,苔分似列錢。
暫策為龍杖,何處得神仙。
——駱賓王《出石門》
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竟然隱藏了一個千年之謎。
《新唐書·駱賓王傳》記載:“敬業敗,賓王亡命,不知所之。”這就是說,駱賓王跟隨徐敬業討伐武則天兵敗后并未死,而是隱居起來了。
駱賓王的《出石門》一詩透露了謎底。
此詩說漏明崖遠遠看去,石頭就像明鏡一樣矗立在遠方,青苔布列在上面,像一個個古錢幣。我就暫時用竹竿做拐杖吧,來尋找一塊讓自己隱居的地方。
《新安縣志》載:“漏明崖位于北冶鄉西境……漏明崖之近側,多溶巖穴窟,前人曾依勢傍崖建廟修龕十余處……崖壁間嵌有名人題詠石刻數十處。傳說在初唐時期,駱賓王反武則天失敗后,逃隱此處,留詩多首于斷崖上,可惜這些都已不復存在。”
該縣志還記載了這么一個傳說:駱賓王因遭武則天追捕,逃亡到漏明崖一帶隱居。他途經王坡溝時山洪暴發,孩子被沖走,他順流追尋,在村東沙灘上發現了兒子的尸首,故此村名為“灘子溝”!冻鍪T》中“暫策為龍杖,何處得神仙”這一句,顯然是他老態龍鐘的暮年形象和遭遇受挫的自我安慰。
我在新安縣石井鄉境內發現,漏明崖三教堂附近的峭壁上還殘存一塊石刻,書寫流暢,文字清晰,原是清代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所刻,上有許丙龍的一首詞,還有許一綺寫的一首七律,描述了駱賓王舊居周圍的特點。其實漏明崖本身也可以印證“石明如掛鏡”。
駱賓王的《過故宋》一詩,也提供了一個線索。此詩是說他要到梁國去,很多事情還沒準備好。他將經過武周的國都向西,只是為自己離開了家鄉吳地,再也不能回去而慚愧。
駱賓王《晚渡黃河》一詩中有“千里尋歸路”“誰堪逝川上,日暮他鄉魂”等句,是他晚年四處逃遁、流落黃河邊的凄涼情景的寫照。
現在,新安縣漏明崖一帶還有駱氏后裔和以姓氏命名的村莊,如上駱莊、下駱莊和駱嶺,當地的駱氏后裔還能準確地指出駱莊的冢圪垯就是駱賓王的墓!跬鯋稹驹瓨祟}:駱賓王隱身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