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泉石窟
■往事如煙
水泉村位于伊濱區寇店鎮南部,水泉石窟位于伊濱區寇店鎮水泉村南沙河東岸萬安山的斷壁上。
水泉石窟深11米、寬6.3米、頂高7米,除窟頂和北壁外,有大小佛龕400多個,開鑿年代從北魏至北宋。窟內正中刻主佛兩尊,左佛通高5米,右佛殘高3米,兩佛并列。其余佛龕大都集中在窟內東南部和北部下層及靠近窟口的北部。龕內造像多為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薩,也有一些交腳彌勒造像;龕眉及近側多刻飛天、化生、蓮花、幃幔、瓔珞,佛座下有金剛力士及蹲獅臥獸等。佛龕刻有題記年代,可識的有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北魏普泰二年(公元532年)、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等。
石窟門外的北側有一雕刻細膩的佛龕,刻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其面部豐滿、體態雄健,屬盛唐時期作品。石窟門外的南側有摩崖碑記一通,記載石窟的營造歷史,對了解石窟分布、造像及佛教興盛情況有重要價值。水泉石窟的特點是造像集中、雕刻工藝精美,有的可與龍門石窟媲美,是研究古代雕刻、繪畫、建筑及佛教發展的珍貴資料。1963年水泉石窟被列為河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日,水泉石窟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人文自然
寇店鎮位于伊濱區東南部,北鄰龐村鎮,南依萬安山與伊川縣呂店鄉接壤,東接偃師市大口鎮,西連李村鎮。全鎮總面積64.9平方公里,屬丘陵地區,其中耕地58507.2畝,建設用地10792.95畝。全鎮轄21個行政村、60個自然村,有179個村民組3.9萬人。
寇店鎮歷史悠久,因宋代宰相寇準在此居住,因此得名寇店。該鎮礦產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石灰石儲量為3.2億立方米、煤炭可開采儲量為2400萬噸、硅石儲量為5億立方米、花崗巖儲量為4億立方米。享譽全國的牡丹石就來自該鎮五龍村,因其形狀獨特、儲量稀少,更顯珍奇。全鎮有企業81家,規模以上企業13家。
經過多年的培育和引導,全鎮基本形成三大優勢產業基地,以劉李村為中心的非標門、鐵箱生產基地,以五龍村為中心的石材工藝品加工基地,主導產品為石灰石、花崗巖板材、牡丹石工藝品。
■今日水泉
水泉村共有24個自然村、20個村民小組3600人,散居在17.3平方公里的溝嶺上。
“過去,莊稼收成不好,許多人外出打工賺錢,因此不少土地被閑置。”水泉村黨支部書記王豐奇說,看到這種情景,村干部開始想方設法鼓勵村民回鄉搞種植。起初,大家考慮集體種植杏樹、桃樹等果樹,由于這些果樹收獲季節性強,收獲時期剛好趕上麥收時節,而村里勞動力有限,如果不及時收果實,可能會造成很大損失。后來,村干部借鑒周邊村鎮的發展經驗,決定組織村民集體種植核桃。
王豐奇說,水泉村山地丘陵面積大,而核桃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強,非常適應村里的土地條件。同時,核桃易管理、經濟效益高、營養豐富,其廣泛的用途使市場消費量、需求量急劇增加。另外,按照相關扶持政策規定,對村內連片種植核桃100畝以上的村民,可享受每畝財政補貼300元。
從2007年開始,村干部便挨家挨戶給村民做工作,鼓勵大家連片種植核桃。村里不僅提供樹苗,還統一組織車輛定期集體灌溉。截至目前,全村核桃種植面積1000多畝。
王豐奇介紹,明年村里將增加核桃種植300畝,還將從偃師核桃種植基地聘請專業技術人員為村里新種植的核桃樹嫁接。這樣不僅有利于提升產量,還能縮短果樹的生長結果期。近幾年種植的核桃林還未到盛果期,到盛果期后,每畝核桃將收入約1200元。(洛陽市臺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