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名稱:“熹平石經”殘片
年 代:漢代
尺 寸:原碑高一丈許,寬四尺,共計四十六碑,現殘片存約8000多字
收藏單位:殘石分藏洛陽博物館、西安碑林及北京國家圖書館
兩個標準
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后,儒家書籍被奉為經典,法定為教科書。漢武帝在洛陽設立了太學,作為最高學府,設專門博士官講授,儒學在與老莊及其他諸子學說的競爭中占據了上風。
然而,有了皇帝的支持,儒學推廣也是困難重重,當時最大難題,是儒家書籍殘缺多、版本多、說法雜。
秦始皇焚書坑儒后,許多儒家經典被毀,存世就不多。而秦統一全國后統一了文字,社會上流傳的儒家經典多用隸書所記,被稱為今文經。今文經殘章斷句多,博士官們講起來也比較費勁。
然而,如果都用今文經,問題也不算太大,因為沒的選啊!可是,恰恰在此時,發生了一件大事:魯恭王把孔子宅給毀了,在孔宅的夾墻內,發現一批以古篆字書寫的儒家書籍,這批書籍被人們稱為古文經。
照理說,書籍這種東西,離作者的年代越近越權威。可是,問題偏偏出在古文經和今文經并不相同,在篇章、文字上出入頗多。一邊是古香古色的“類原著”,一邊是流傳頗廣的“現代版”,到底該聽誰的?儒家內部越吵越厲害。
吵著吵著,儒家的大儒、博士官漸漸分成了兩派,一派推崇今文經,認為經典嘛,沒必要一字一句摳,重點在于宣揚孔子的“微言大義”,也就是政治理想和思想精華;另一派崇尚古文經,認為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就在于章句訓詁、名物典章,字句都搞不明白意思,還談什么“微言大義”?
博士官吵翻了天,一個老師講一個意思,苦的是學生們:到底聽誰的好?
樹立標尺
到西漢末王莽亂政,天下大亂,“四方學士多懷挾圖書,遁逃林藪”,洛陽太學零落。當東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后,戎馬未歇,即先興文教。于建武五年(公元29年)十月起營太學,采求經典闕文,立五經博士。洛陽太學規模漸漸恢復,聲譽日高。
這時候,因為戰亂被擱置的矛盾再次顯現出來:由于太學的學生來自各地,師承不同,所受經書難免章句有誤,到了后來,竟然出現一些學者為了一己之私,賄賂太學校書機構增添書經文字的情況。
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儒經統一標準,被提上議事日程。
提出這個建議的不是別人,為首的正是東漢末的大學者蔡邕,蔡邕是才女蔡文姬的父親。
蔡邕等人的建議是:將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并《公羊》、《論語》二傳,校對后,刻在石碑上,立于太學前。這樣,經書走出閣樓,公諸天下,誰都做不了假,而且便于好學者求學。
這一提議是眾望所歸,漢靈帝最終也點頭同意。
以蔡邕為首,共24名經學家組成的工作組很快成立了。校對工作完成后,蔡邕親自捉刀,以名聞天下的一手漢隸,逐字逐句將七部經書寫在石碑上。
因石碑始刻于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故得名“熹平石經”。“熹平石經”于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完成,前后歷時9年。
意義重大
“熹平石經”一共有46塊石碑組成,每碑高一丈許,寬四尺,共約二十萬零九百一十一字,立于洛陽城南的開陽門外太學講堂(遺址在今河南偃師朱圪垱村)前。
“熹平石經”,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是轟動全國、影響深遠的大事。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刊刻于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經書,開了我國歷代石經的先河。用刻石的方法向天下人公布經文范本的做法,自漢代創例后,又有魏三體石經、唐開成石經、宋石經、清石經。同時,佛、道等諸家也都效仿。
“熹平石經”一出,平息紛爭,為讀書人提供了儒家經典教材的范本。有效避免了俗儒的穿鑿附會,臆造別字,對維護文字的統一,起到了積極作用。
更為難得的是,“熹平石經”并非“一言堂”,它以儒學諸派的一家版本為主,各有校記,同時,對于各家版本的異同,也一一列在后面,便于后學者參考。
蔡邕不僅是經學大師,他更是有名的書法家。“熹平石經”全部經文字體一律采用隸書,故又稱“一體石經”,被奉為書法的典范,而且流風所及,至深且遠。漢字字體由隸變楷的過渡,“熹平石經”起了橋梁的作用。
令人遺憾的是,從三國時起,“熹平石經”在歷經了無數次的浩劫之后,毀失殆盡。
重現尊容
從宋時起,“熹平石經”的殘片,就不時被發現。歷經近兩千年的風雨滄桑,“熹平石經”殘片每每現世,均引起巨大轟動。作為首部石經,得之者無不視為珍寶。
1925年,在洛陽漢魏時期的太學遺址上,出土了一面大石。此石兩面各刻《周易》一段。
學者認為,這塊石碑是“熹平石經”的開篇刻石,兩面存450字,珍貴異常。此石出土后,被一分為二。
1931年,于右任從洛陽古董商手中購買這塊殘石,購買時他只付了半價,未帶走殘石。1933年,于右任委托楊虎城借去南京公干之機,路過洛陽補給古董商2000元價款,取走了殘石,帶到南京。
后來,這塊殘石輾轉被帶至西安。1952年,陜西文管會將此碑安置于西安碑林。
這塊石經殘碑是發現的眾多“熹平石經”的殘片之一,如今,洛陽博物館、西安碑林及北京國家圖書館都保存有“熹平石經”的殘片。
與“出生”時洋洋20余萬字的巨制相比,全國現存石經殘片僅余8000字左右,但每一片殘片,無不歷經千年風雨洗禮,閃耀著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