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御路街南頭,向西是三復(府)街,向東就是約200米長的文明街。文明街的歷史不長,1927年馮玉祥軍隊進駐洛陽,大概是逐西洋文明之風,河南府文廟前的這條小街被命名為文明街。不過,也有人認為此街名是從當時設在府文廟內的“明德中學”和“文廟”的名字中各取一字而成。
其實,文明一詞最早見于《易經》:見龍在田,天下文明。文,與武相對;文明,與野蠻相對。“天下有文章而光明”“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注重禮義教化,即符合儒家思想。相對于以敬奉至圣先師孔圣人的河南府文廟,“文明街”這名兒是再合適不過了。
文明街比較窄,南邊為民居,顯得有些破舊。北邊主要是河南府文廟,也有一些零散的住戶。如今,文明街東邊與道尊街相對的一部分已被拆除,目光掠過殘雪下的碎磚亂石遠望,不遠處就是東大街鼓樓。
河南府文廟始建于金,原為文宣王廟,后稱文廟,是河南最大的文廟。六進院的建筑,可以想見其曾經的輝煌。在它的東邊,還有傳說妥寄關公首級的“妥靈宮”。
府文廟為府廟合一,據說洛陽各縣的秀才必須到府學拜師學習,才有資格參加更高級別的考試。所以無論是官府衙門還是以文求功名的文化人,都往來于府文廟拜謁孔圣人,可以想象這里的熱鬧和鼎盛。就連闖王李自成進入洛陽,也下令保全府文廟。洛陽的有志之士在這里設立了明德中學,后來在文廟內設立了文明街小學。
府文廟歷經戰火蹂躪,見證了洛陽城瘡痍滿目的歷史。隨著洛陽人口的增多,周邊被居民、商家蠶食,府文廟日益萎縮,大門影壁、牌坊也被拆除。日本侵略者空襲洛陽時,大成殿被炸毀一半,文明街十余戶居民遇難,日軍駐洛陽警備司令部占據此地,“文明”之地成了人間煉獄。
府文廟正在恢復性重建,這一帶將成為老城明清古城整體保護性開發建設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如今,文明街的路邊佇立著一塊“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府文廟”的石碑。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府文廟將以另一個樣子展現在我們面前,文明街也將舊貌換新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