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300米長的貼廓巷,東連呂氏街,西到南大街,與馬市街首尾相接,位于老城南關,因靠近城廓而得名。這條街以前在護城河之外,所以屬于城外,向北為“去城里”,但是“貼廓”二字彰顯了這條街道不俗的身份,“洛八辦”紀念館所在地,就是有著近180年歷史的清代院落——莊家大院。
過去的貼廓巷,因為靠近南關碼頭,是貨物的集散地,所以商賈云集,商鋪林立。貼廓巷居民主要有兩大姓:莊姓和呂姓。莊姓人家多經商,這條街上排場的院落大多為他們所建,“洛八辦”使用的即為富豪莊延珍的宅院。
這處宅院建造于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三進:前臨街,后上房,中廳堂。兩邊有過道,有樓式結構的廂房,門窗上的花紋裝飾雕刻細致,梅、竹、蘭、菊、牡丹、松柏栩栩如生。整個建筑典雅大方、古色古香。如今,這里成為紅色教育基地,也是洛陽市區內唯一一處革命遺址紀念館。
莫言街巷小,往來無白丁。貼廓巷在洛陽家喻戶曉,得益于它西段的“洛八辦”。九都東路建成后,“洛八辦”的大門朝向九都東路,它原來的正門和門牌則在貼廓巷。
“洛八辦”的全稱為“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駐洛辦事處”,是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設立在洛陽的辦事機構,負責統戰、動員民眾抗戰、輸送轉運物資、接待軍政人員等,工作人員最多時有100多人。劉少奇、朱德、彭德懷等共產黨八路軍領導人曾多次親臨“洛八辦”,指導和部署工作。劉少奇同志來過三次,主持召開了地下黨的重要會議,還在此撰寫和修改了《論共產黨員的修養》。
“洛八辦”1939年11月設立,1942年2月撤離,雖然只存在不到兩年半時間,卻在洛陽革命斗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對于短短的貼廓巷來說,這也是一段珍貴的紅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