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窯的遠山
花園式學校
山里讀書娃
唐窯石頭房子
深山集市
村邊小徑
(偃師網 李向陽 高翔 訊)走進唐窯是我們多年的愿望。
這個位于偃師、登封、鞏義三縣(市)交界處群山之中,距偃師市區50余公里,距府店鎮政府25公里,距登封市區只有10公里的小山村,是我市最東南的一個行政村,有“一盤碾,轉三縣”之稱。
日前,記者跟隨府店鎮工作人員沿著崎嶇的盤山公路驅車25公里,尋訪唐窯村。沿著207國道,跨過十八盤,繞過轘轅關,進入登封界,經過少林寺景區,就到了唐窯村。它似乎是一處與世隔絕的桃花源,處于群山綠樹環抱之中,就像被山林守護的人間靜地,一條鄉間公路溝通著與外界的聯系。
走近村口,遠遠的就看見一位中年漢子,佇立在那里,鎮政府的工作人員說:“他就是唐窯村的村委委員唐志召。”一陣寒暄過后,我們隨他一起來到一個農家小院。“我們這條件不好,你們別嫌棄啊。”51歲的唐志召微笑著說。
“我們唐窯村轄唐窯、梁門和張家門3個自然村,5個村民組980余人,700畝耕地,分布在方圓9平方公里的山地上。西北方有一條山谷,是偃師歷史上有名的休水河,就發源在俺這里。1956年8月唐窯村曾被劃歸登封縣管轄,1963年4月在唐窯群眾的強烈要求下,又重新劃歸偃師。”唐志召介紹說,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
家家都有一個大水窖
環顧四周,院子南邊,有一片兒高出地面10厘米的水泥平臺,上面有幾個圓孔,插著幾根塑料水管。見記者疑惑,坐在旁邊的村民唐丙偉說:“這是水窖,俺唐窯家家戶戶都有,能盛個十二三噸水。”
原來,唐窯村以前吃水比較困難,村里曾經搞過泉水截潛飲水,因為天氣干旱,泉水干涸失敗了。1996年偃師水利局投入50余萬元,幫助唐窯村打了三眼水井,只有一眼272米的深井成功,出水量每小時30噸,徹底解決了群眾的吃水難問題。但由于是分區連片定時供水,用水還需要通過塑料軟管引入水窖儲存備用,因此家家戶戶都打了大水窖。“很快就要改造管道,安裝分戶水表了,到時候扭開水龍頭就可以用水,就不用這么麻煩了。”唐志召高興地說。
收入主要靠打工
問起村里的種養殖情況。唐志召說:“種地以小麥和玉米為主,收成基本夠吃。90年代,俺村家家戶戶都搞養殖,以豬、雞、黃牛和羊為主,最多的時候,僅黃牛就有300多頭,受市場影響,這幾年搞養殖的越來越少了,村里僅剩下100多只羊和不足15頭黃牛。”
“咱村的經濟收入咋樣?”“早些年,俺村的經濟收入主要靠石料廠。登封旅游開發后,石料廠都關閉了。現在俺村有5家小型石材加工作坊,由于形勢不好,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大部分在周邊,像登封、鄭州和咱偃師,因為手上沒有技術,只能干一些力氣活兒。”唐志召無奈的說。
唐窯村地理位置特殊,水質較好,該村引資興建了一座桶裝水廠,也吸收了村里的一部分勞動力。
深山里的集會
唐志召熱情地對記者說:“走,咱們到村里轉轉,邊走邊給你們介紹。”出了農家小院,一條寬闊整潔的水泥硬化路蜿蜿蜒蜒的延伸到村子深處,這就是全長3700米,2006年5月投入使用的唐窯村出村公路,是村里通往外界的主干道。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散布在路兩邊,不時有村民坐在青果滿枝的核桃樹下,談天說地。
又走了幾步,路邊頓時熱鬧起來,貨攤一個挨著一個,叫賣聲不絕于耳,主要以日用品和食品為主。令人驚奇的是,在這深山里,竟然還有集會!“以前俺們村交通不便利,商人都不愿意來,如今路好了,村里10天一大集,群眾買東西方便多了。”唐丙偉說。
走進一個蔬菜攤,攤主是來自鞏義魯莊的姚大哥,他告訴記者,他是一大早就去洛陽批發的蔬菜,直接趕到了這里,雖然跑的路遠,但省去了中間環節,價格更合理,挺下貨的。
歐普光明送給山里娃
“去看看學校吧,前幾年這可是俺村最漂亮的建筑。”唐志召告訴我們,唐窯新校建于1989年,由洛陽市教委、偃師市教委、偃師市水利局、府店鎮政府及群眾集資共同興建的“百校工程”之一,共投資30余萬元。走進校內,54歲的語文老師王鋼松給我們介紹了學校情況,學校在校生70余人,從學前班到5年級,分級教學。學校多是本地教師外,只有王鋼松家是佃莊的,他在佛光山區學校工作了20多年,在唐窯學校也已工作了8年,是扎根山區的老教師了。
王鋼松說:“你們應該宣傳宣傳歐普公司,它為我們學校免費送來了節能燈。”去年初,在唐窯支教的一位大學生,在網上發布了唐窯學校照明設備老化的帖子,引起了歐普公司的關注。去年夏天,歐普公司派人冒著酷暑專程到唐窯村考察。今年5月19日,歐普公司為唐窯學校送來了100套價值3000多元的節能燈設備,為山區孩子們送來了光明。58歲的梁現賓老師說:“歐普公司的人太好了,他們水也沒喝上一口,俺們準備的幾個蘋果和20多個核桃他們也沒拿一個。”
我們見到了唐枝楞
在唐窯的歷史上,先后20余年擔任該村黨支部書記的唐枝楞,帶領干部群眾,架電線、修涵洞、建學校,解決了村里用電難、行路難、上學難的問題,在群眾心目中有較高的威信。
前幾年,一位登封商人利用唐窯村的一條溝,投資興建了一座武術學校,占用了唐窯村20余畝土地,在校學生有2000人。在村干部的帶領下,我們在武校的洗衣房見到了唐枝楞。唐枝楞六十多歲,樸素得像山里普通農婦一樣,所不同的是,赤紅色的臉膛上,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據介紹,退休后,她和另一位退休村干部承包了該校的后勤服務,吸收該村50多名留守婦女和老人在學校打工,增加了村民收入。
群眾的期盼
“這是俺村正在建設的幸福院,主要是給村里的老人和村民們提供一個日間休息、休閑娛樂的活動場所。”說到幸福院,唐志召帶著幾分自豪幾分無奈,他說,唯一缺少的就是體育健身器材,希望有關部門解決一批體育健身器材,讓偏遠山區的群眾,也能享受到全民健身帶來的快樂。
問到群眾還有哪些熱切的期盼,村民們都說,現在出去打工,沒有技術,出死力也掙不到幾個錢,希望上級部門能給像唐窯這種偏遠山村搞一些就業培訓,讓年輕人掌握一門技術,拿上證書,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