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網 石丹婷 文/圖) 5月28日,記者來到距離偃師市區30多公里的我市南部山區大口鎮山張村,探訪這個由閉塞走進現代、無處不顯露著樸素美的山張村。
一個“巴掌”五條路
八百里起伏連綿的伏牛山在它的北緣造就了風景秀麗的山張。山張村的8個自然村散落在牛心山下的山山溝溝之間,地勢高低起伏,溝壑縱橫,空氣清新,植被豐富。
站在位于下宮自然村的山張村委會大院門前,一眼就看到通往東窯、龍王廟寨、肖窯溝、牛心山、山張林場方向去的五條路。“山張像一只手掌,山張村委會是手掌心,這兒分出的山張的五條路就是五個手指頭。”山張村黨支部書記曹豪杰介紹。
雖說是進山區,市區到山張難得一路都是水泥路。這是偃師市為開發山張,10年時間打開的一扇通往神奇的門。
過去,村里道路坎坷難行,群眾出行困難,全村經濟發展也受影響。群眾說,村道和生產路過去都是大大小小的石頭路,坑洼不平,買一輛三輪車,沒過幾個月輪胎就壞了,山路磨壞的。
要想富,先修路。2002年,山張村利用上級扶貧款,在市電業局的幫扶下,投資10余萬元,硬化了村委會所在自然村下宮至龍王廟寨的第一條村道;投資近20萬元,修筑了下宮至肖窯溝長約1.8公里的通組道路;該村利用“村村通”資金,投資25萬元,修筑了從下宮到牛心山的旅游通道。投資近60萬元,硬化了總長約5.4公里的5條主干道;投資40多萬元,對村中所有街道約1.4公里道路硬化改造。
牛心山文化厚重、雙龍山秀麗瑰奇,淳樸神奇的“大山張”赫然呈現在世人眼前。
山里人的文化盛會
致富路修好了,發展經濟才是根本。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山張村一年一度的廟會也為山張人贏得了文化上的一份獨特榮耀。
“山張村沒有像樣的支柱產業,人均年收入僅3200元。每年廟會來來往往的游客很多,秀麗的山野景色,淳樸的村民,實惠的特色小吃、還有雜耍、玩具、云霄飛車等為廟會增添趣味,讓游客流連忘返。以往廟會期間,來做生意的多是外來人,今年,村里引導本村群眾圍繞廟會做小生意,賣農家飯、辦停車場等,為村民們提供創收渠道。參與經營活動的村民平均每天可收入500元,經營者在廟會期間的收入可達1500元。”曹豪杰高興地介紹,“村里以后還會在這方面繼續努力,爭取為群眾創造更多創收機會。”
農歷二月十二至二月十四是一年一度的山張廟會,這幾天伴隨廟會的洛陽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牛心山信俗也在廟會期間達到鼎盛。山張廟會起源于什么時候,這個問題連村里七八十歲的老人也說不清。每逢廟會期間,周邊遠近村民紛紛登一登牛心山,各種手藝人、雜技表演也在廟會上展露絕技,河洛大鼓登臺亮相、民間廣場舞也在山張廟會上一展風采。……節目豐富多彩,吸引了不少游客競相觀看,也吸引了媒體關注的目光。“山張的廟會,會越來越有看頭,文化味兒也越來越濃了!”村民們倍感欣喜。
山里人現在也不“瓤桿”
26歲的小張今年剛嫁到山張村,她說:“現在交通這么方便,從村里到鎮上不過10分鐘,山上山下都一個樣,山里山外一家人!”
這也是不少外人對山張發展的印象。修路、發展經濟,山張村的生活條件在不斷改善,不斷縮小差距,外村的姑娘也樂意嫁到村里來了。說起山張村近幾年的變化,村支部委員曹義軍深有體會,“最大的變化是外面的姑娘愿意嫁到我們山張村來了!”山張村過去因地理位置偏僻、條件落后,男孩娶媳婦難,不少男孩只好出去做“上門女婿”。“一位鄉鄰過去因家里條件差,眼看到了成家的年齡,找不到對象,后來到山下做了‘上門女婿’。”
村民小溫自信地說:“現在不一樣了,村里的年輕人,都順利娶回了新娘子,咱山張發展得也不瓤桿!”“瓤桿”一詞是洛陽人對不硬扎的植物的說法。“不瓤桿”道出了奮發圖強逐步現代化的山張人自信的底氣。
吃上自來水 田地仍干渴
山張村過去是個嚴重缺水村。不僅旱地澆不到水,長期以來,村民們居住在溝溝嶺嶺上,祖祖輩輩被吃水難、用水難困擾著。
順著肖窯溝自然村的水泥路,我們朝山上走,說話間,來到小水庫旁,“這座水庫是肖窯溝村民的飲用水源,可以保證這個自然村里的人畜用水。”水庫邊上,有兩根水管從水庫接到村里。就是這樣一座小水庫,供應著肖窯溝現居住的15戶人家的生活用水。
2008年,山張村請來水利專家,投資42萬元打穿巖石層,在西窯村打出了一口260米的深井,讓村里1000多口人通上了干凈的自來水。“以前生活用水基本靠河溝水,新打成的飲水井能滿足80%的村民生活用水。”曹豪杰介紹。
人畜飲水問題得到了解決,農田“干渴”依舊。位于大山北麓的山張村耕地有3000多畝,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管種管不住收的“望天田”,只有百畝左右是能灌溉的“好地”。曹豪杰說:“肖窯溝水庫里面的水要留著人吃牛飲,下面幾塊地每年只能勉強澆一遍。”西窯村打的深水井,也只能保障村民日常用水,遠遠不夠灌溉農田。
灌溉水不足制約山張農業。村民張四化負責村里一家農場的日常管理。2012年,他和合伙人承包了300畝農田,種植旱地核桃樹、石榴樹。“300畝果園,澆透一次要花1萬多元。風調雨順年景,一年澆三、四次就可以了。如果碰見旱年,澆的次數就多了。”張四化說。
種地是山張村民的生存之本,他們最盼望的事就是將來有一天,地里的莊稼能夠徹底“解渴”,不再靠天吃飯。
記者返回時,經過距離山張村北不遠凌空飛架的東一干大渠渡槽。也許,解決干旱農田灌溉的出路就在這里。